老中醫門純德:芍藥鉤藤木耳湯治療神經諸病疼痛經驗
芍藥鉤藤木耳湯系已故名醫門純德自擬得意名方。主治陰虧津傷,筋脈拘急,疼痛痙攣等神經系統疾患。包括西醫的神經性頭痛、坐骨神經痛、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炎、肢端靜脈痙攣癥、癔癥、癲癇小發作以及拔牙引起的神經痛等等。多年來我對此方子進行一一重復驗證應用,除了沒有癲癇、癔癥病例外,余皆經得起重復,療效不菲。
基本組方
生白芍30克、鉤藤30克、炙甘草9克、全蝎6克(研面沖服)、天麻6克、僵蠶9克、白苣子10克、郁李仁6克、黑木耳15克。
水煎服。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臨證加減
1、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坐骨神經痛,加柴胡10克、沒藥10克。
2、拔牙引起的神經痛,加生石膏20克。
3、多發性神經炎、末梢血管痙攣,加桑枝15克、乳香9克。
4、癔癥,加百合30克、麥冬15克、紅棗4枚。
5、癲癇小發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面沖服)。
方義解析
方中以白芍鉤藤為主,兩藥均入肝經。
白芍和肝血養肝陰,柔肝而解痙;
鉤藤疏肝風,調肝氣,解痙而止痛。
白苣子、郁李仁一苦一甘,甘苦相須,利五臟,療傷損,破瘀血,潤燥結,以通經脈。
木耳天麻,一柔一剛,剛柔相濟,益精氣,濡經絡,祛風化痰而止痛。僵蠶全蝎,一緩一急,緩急相的,驅風邪緩拘攣以定痛。
甘草調和諸藥,延長藥效,同芍藥配伍,酸甘化陰,養陰益氣,緩急而止痛。
九味藥主輔和諧,標本同治,共通起著濡潤經脈,通經活絡,解痙而止痛的作用。
臨床感悟
以上就是門老先生的原方原意,下面就個人的應用經驗發表一點淺疏看法。
一、本方治療坐骨神經痛和三叉神經痛時,一般重用全蝎10--20克,蜈蚣2條,同煎,止痛迅速而效高。缺點就是現在蝎子的價錢太貴,鹽放的太多,有時用土鱉蟲6-10克代替全蝎。
三叉神經痛還經常加川芎10-30克,但是風火型的就不能加了,這的醫者自己掌握。
二、郁李仁這味藥藥房一般不愿意備用,一是不常用,二是易生蟲變質。一般用桃仁代替,效果沒有太大的變化。當然有郁李仁就更好了。
三、白苣子,對于很多中醫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藥房一般沒有貨。它又叫生菜子、萵苣子。主要的功能就是活血化瘀,利尿通乳。有的藥方中用于治療骨折。實在沒有的時候本方可以用當歸代替,效果略差一點。
四、天麻一般加到10克以上,或研面沖服。因為現在的草藥質量非比從前。
五、鉤藤有高血壓的患者一定要后下,它降壓的主要成分在揮發油中。
六、肢端動脈痙攣癥一般和當歸四逆湯并用,特別是寒癥,療效明顯。
七、此方還可以治療更年期綜合癥和失眠,加百合30克、夜交藤30-50克、龍骨牡蠣各30克,熱像明顯加生地20-50克。
門老先生不愧是一代宗師,所自擬的方子一般都味數少藥量輕,而功效卓著。并且提倡使用經方和小方治療疾病,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歌訣
芍藥鉤藤木耳湯,李白草麻蝎子僵;神經之病皆可治,雷諾癔癥亦可痊。
臨床應用
1、三叉神經痛
治愈三叉神經痛患者39例,其中11例復發兩次,3例復發一次,后經繼續服藥均痊愈。
例:林xx,女,58歲。于1988年秋左側顏面部疼痛而就診。患者主訴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經分布區,尤以第2、3支疼痛劇烈。陣發性疼痛明顯,如刀割、火灼樣劇痛。疼時少者數秒鐘,多者2、3分鐘,初患病時,每天發作1、2次,后來疼痛發作日漸頻繁。
就診時,每天競劇烈疼痛二十余次。患者隨身攜帶去痛片,最多一日內服三十余片,效果日減一日,且胃口不適。病程四年之久,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惱。治以上述基本方劑加柴胡10克、沒藥10克、荊芥6克、令服三劑,緒果僅服兩劑即告痊愈,走訪三次,十余年未再復發。
2、神經性頭痛
治療神經性頭痛47例,其中病程長者達五年之久,短者九個月,均經多方治療效果不甚明顯,經服用芍藥釣藤木耳湯均治愈。
例:李xx,男,34歲,于部,1967年春就診,主訴頭痛一年余,前六月時重時輕,尚能堅持工作,后因病重休息。頭部持續性鈍痛,昏脹明顯,頂部有緊壓感,晨輕暮重,尤其用腦時,或情緒波動時加重。入睡困難,有時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無嘔惡。
腦電圖正常,經附近醫院診斷為神衰弱、神經性頭痛,予服竹葉石膏湯、四物湯加菊花、自芷、生石膏及歸脾湯、小建中湯,均無明顯療效。后服芍藥釣膝木耳湯,加柴胡14克,白芷6克,懷牛膝12克,六劑后痊愈。1981年偶遇該患,述及1967年頭痛愈后,已14年未復發。
3、拔牙后引起的神經痛
例:馬xx,女,62歲。1975年就診。二十天前,因齲齒拔牙兩枚(左臼齒),次日左顏面腫脹,疼痛加重,五、六日后疼痛增劇,陣陣發作,局部仍有腫脹及灼熱感。每因說話、飲水、吃飯而驟發疼痛,劇烈發作時,如刀割火燙,痛苦萬狀。近十日,每天肌注青鏈霉素,腫勢消退,然劇痛絲毫未減。注射杜冷丁后,疼痛稍減片刻,旋即發作。其疼痛相當于三叉神經第2、3支的部位。癥系局部損傷,氣血阻滯,經脈失養而致孿急疼痛。
始按牙痛治,與服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劑,加清熱解毒之銀花、連翹,疼痛有加無已。后以濡養經脈、熄風止痛之芍藥鉤藤木耳湯加柴胡9克、麥冬12克、生石膏20克、懷牛膝12克,兩劑后疼痛能以忍受,夜間可睡四小時。繼服七劑,疼痛日漸減輕,言語、飲食無礙,十余日后痛止而愈。
4、面神經麻痹
治療面神經麻痹5例,1例無效,4例痊愈。
例:張xx,男,35歲。顏面癱疾,口眼向左歪斜,右眼不能完全閉合,右額皺紋消失,右側鼻唇溝變淺,發笑不自然,舌右側味覺不靈。患病七天,曾針灸數次無效。自述初因回家探親,夜晚敞窗而臥。次日起床后患此癥。
初診時,給予牽正散,效果不明顯。遂即改服芍藥鉤藤木耳湯加柴胡10克,白附子5克,制川烏片3克,半月后痊愈。
5、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病在筋脈,根在腰俞,不紅不腫,疼痛難忍。不得其要,奈難治療。曾治療此病27例,除其中1例后確診為股骨頭缺血壞死,治療無效外,其它均痊愈。26例中服藥最多者36劑,療程40余日,服藥最少者9劑,療程10余日。
例:燕xx,女,43歲。79年1月20日初診。一年來,右下肢自腰骶經過臀部,向下至大腿后部、小腿后外側至足部放射性疼痛。近三月來,疼痛陣作,日漸頻繁,喜熱畏寒,彎腰、噴嚏、咳嗽,甚至大小便時,常引起疼痛。脈象沉而略緊,舌質淡苔薄白。
就診前經某醫院診斷為根性坐骨神痛,腰椎間盤脫出,口服、肌注維生素類和煙酸等藥物,治療半月,無明顯效果。予服芍藥鉤藤木耳湯原方三劑。二診,自述服藥后疼痛減輕,仍反復發作,但間歇時間延長。繼而原方加木瓜10克,柴胡10克,白芷9克又三劑。服后右患腿劇痛頓挫,仍發僵,脈象雖沉,但緊象變緩,再與上方四劑,藥后休息一周,患肢已無疼痛及不適感。81年冬走訪,無恙。
6、多發性神經炎
例:魏xx,女,52歲,1971年就診。主訴:于三月前患淋證(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頻、尿道刺痛。該礦衛生所予服西藥呋喃西林。七天后。上述泌尿系癥狀基本消失。五、六日后,自覺手指、腳趾疼痛不止,難以忍受。尤其不能觸動。觸之則痛甚。后即感覺減弱。
xx醫院診為“呋喃西林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經口服維生素B1、地巴唑、肌注維生素B12,近兩周未見效果。近一月來,停止治療,每日疼痛不休,時有陣發性劇痛,患者痛苦不堪,子女為之心急,遂來就診。
初診予服“當歸拈痛湯”,三劑無效。遂予芍藥鉤藤木耳湯加桑枝15克,乳香9克,囑其服五劑。兩劑后,疼痛頓減,手指腳趾觸之亦不覺疼痛。五劑藥服后,疼痛消失而告愈。
7、癲癇小發作
例:趙xx,男,8歲。1975年工10月26日就診。其父代訴:1973年秋患病至今已兩年之久,自清晨起床至傍晚八時,連續不斷地發出“呔”、“呔”聲,其聲可高可低,間隔有長有短。每于身閑無事時,則聲音高昂,學習時則聲音低沉。經北京xx醫院診斷為癲癇小發作。治療數月,未見療效。開始余予服旋復代赭湯、半夏厚樸湯、丁香柿蒂湯等類化裁,未效。想到小兒患這種病多挾雜習慣性,類似“口吃”“眨眼”一類的毛病,恐難以藥物治愈。無奈與服芍藥鉤藤木耳湯加琥珀5克(研末沖服)兩劑。不料,服藥后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其母信心很大,繼服此方十余劑,癥狀逐日消失,至今未發。回顧治療此癥,實出余意料。
8、癔病
例:劉xx,女,20歲,1970年8月13日就診。其父伴隨并代訴:自1969年春,心煩不安,不愛說話,性情日漸孤辟,喜怒無定,哭笑無常。生活興趣減低,悲觀厭世,自卑,失眠,心悸怕涼,飲食無定,時有輕度抽搐,意識清楚。切其脈象略數而無力,舌淡苔薄。
各醫院診斷為癔病,中西藥治療八個月,未見效果。有時半個月不服藥,也能自行減輕,反反復復,總不見好。予服芍藥鈞藤木耳湯加百合24克,麥冬20克,炒棗仁15克,紅棗6枚,服六劑。
8月21日二診:自訴服藥后,上述癥狀減輕大半,情緒稍有安定,夜間睡眠良好,顯示出樂觀表情。復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克,炒棗仁仍15克,麥冬減至15克,加骨龍15克,琥珀6克(研末沖服),再進六劑。
9月10日三診:自訴服藥后,情緒穩定,精神很好,厭世等悲觀病狀基本消失。即停服此方,囑服歸脾湯半月,以理心脾,養血安神,鞏固療效。78年8月24日其胞姊來看病時云,其妹之癔病痊愈后,至今已9年,健康如常。
9、末稍血管痙攣(雷諾氏病)
例:任××,女,35歲。74年10月20日就診,主訴:九個月來,手足尤其指端間歇疼痛,后六個月雙足疼痛自行緩解,突出地表現為手指對稱性疼痛,遇冷則皮色蒼白,遇熱則變為紫紅,指尖部刺痛嚴重。遇冷熱或情緒波動時,均可誘發疼痛。緩解后,麻木不仁。診其脈略弦緊。
初服當歸四逆湯三劑,痛有所緩和,又服原方七劑,未見進一步療效。改用芍藥鉤藤木耳湯,加川烏3克,沒藥9克、三劑后,疼痛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復繼服六劑,隔日服一劑。服畢,痊愈。
體會
此類型疾病,雖系西醫病名,表面看重在辨病,但在中醫治療時,必須強調辨證。
此方此證的共性均屬于陰虧津傷,肝燥筋急,經脈失養所致,其主證表現為疼痛或拘攣。為此,方劑組成,采取了具有養陰潤燥,柔肝緩疼的藥物。方中諸藥注意配伍,互制互利。各藥之間,滋潤而不滯膩,疏通而不辛燥,養陰不顯寒涼,通絡不過分疏泄,總以酸甘化陰,生津潤燥為主,以扶其正;疏肝化滯,祛風通絡為輔,以祛其邪,而達通則不痛,緩以解急的目的。臨床應用時,可根據所屬經絡。部位的不同稍事加減,取效甚捷。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