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廣德小芝山的神秘面紗
作者:徐厚冰
皖南廣德,歷史悠久,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由于歷史的斷層,給許多歷史文化遺跡留下了待解之謎。
今天筆者和大家一起來揭開小芝山及其春省亭的神秘面紗。
(廣德當代書畫家陳曉明先生近作)
一、小芝山
小芝山,在廣德州西五里。因明廣德知州朱麟下鄉視察春耕情況,在此山休憩,見其形似家鄉萬安縣的芝山,故別號“小芝山”。并親書“春省”二字于山巔之臺。后有州民步太初等人,在山頂立亭臺,稱之為“春省亭”。
其后,萬歷、乾隆、光緒《廣德州志》等州志,皆載此山,均曰:“小芝山,在州治西五里,知州朱麟出郭省耕,最愛此山。景酷類萬安芝山,遂以'小芝山'呼之。”然而,州人難覓此山具體位置,成為今人之謎。
小芝山的名字,最先出現在朱麟主修的嘉靖《廣德州志》里:“小芝山,在祠山前十余步,一脈隱□,突起高阜,尖圓秀特如鐘,浚山連亙,如椅面皆平畝,一望無際,山下流水曲折,市民以為水碓面對,一塔如筆遠插天里... ..山乃家鄉(芝山)別號。”
從上述記載,我們可以認為,朱麟稱之“小芝山”,其實就是今天的橫山的一部分,即橫山的一個小山包,如芝麻而小。而后來的歷代廣德州志,皆省略了“在祠山前十余步”,這句關鍵詞的定位,讓后人無法覓得小芝山其蹤。
綜上所述,小芝山就是明廣德知州朱麟對橫山(祠山)的別稱。
(廣德當代書畫家陳曉明先生近作)
二、春省亭
所謂“春省”,就是古代地方官員在春季親自巡視農田耕種情況,即在春季“省耕”。明代廣德州人在小芝山建立了春省亭,是為了紀念知州朱麟“春省”的活動。縱觀古今中外史料,廣德春省亭是中國古代唯一的一座紀念官員春季“省耕”的亭臺,實為少見,為中國古代春耕文化增添了重要一頁。
浙江紹興人、清代著名詩人商盤(1701-1767)曾在《秋懷》詩詞中,就引用春省亭。并且,他將此詩詞收錄在《質園詩集》里時,特別注解了此亭,為小芝山上的春省亭:“廣德州有春省亭,明州守朱麟建以勸農。”
《秋懷(清·商盤)》:“蟋蟀催時序,暄涼幾度經。秋風長作客,春省尚留亭。水落安魚槴,云開縱鴿鈴。憑闌多遠意,山色晚來青。”
(清·商盤《質園詩集》書影)
三、廣德知州朱麟
朱麟,字子仁,江西萬安縣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嘉靖十四年(1535年)至嘉靖十七年(1538)任廣德知州,秩滿,升任貴州督學副使。
朱麟在任廣德期間,高度重視農業,每逢農事,必下農間,事無巨細,皆親自過問。他到任的次年(1536)三月,廣德蝗災,朱麟就采取了“捕蝗一石拾谷二石”的措施,鼓勵農民滅蝗,受到了“竟霧霾遂滅,(禾苗)不害”的好效果。
另外,朱麟任內主持纂修了《廣德州志》,是迄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廣德地方志,為廣德志書做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在游太極洞時,留下了《游大洞)》詩詞一首,是廣德旅游或不可缺的文化遺產。
(廣德當代書畫家陳曉明先生近作)
【結束語】
廣德橫山,因張渤治水產生了祠山文化而聲名鵲起,使得祠山成為千百年來的江南圣山。明廣德知州以橫山別號“小芝山”,為橫山增添了古色古韻。
(廣德當代書畫家陳曉明先生近作)
本文關于“小芝山就是橫山的別稱”的觀點,可能引起爭議,敬請探討!
徐厚冰,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宣城市文史研究會會員。網絡圖片,侵權立刪,謝謝。轉發此文時,請標明作者及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