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佛教在解釋我們生命的現(xiàn)象,主要的觀念是從因緣的角度來解釋的,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生這句話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發(fā)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你今生會遇到什么人、你會碰到什么事情,背后都是有它的因素——事出必有因。
事出必有因這種思想,其實在中國的儒家也有這樣相似的看法:
儒家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也是認為生命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會快樂,你要積善;一個人要痛苦那是因為你積不善。但是儒家的因緣觀,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是比較狹隘的,它只講到今生的因緣。
佛法的因緣觀是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它是一個無止盡的生命。佛陀在經典當中,經常用水流來比喻生命的現(xiàn)象,說生命就像一條無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xiàn)在,也會從現(xiàn)在流到未來。我們從水流的思考,可以看到人生是兩塊,佛法的因緣觀是分成兩塊:
一、過去的因緣——認命(做不了主)
我們從現(xiàn)在來看有一個過去的因緣,人不能離開過去,因為你要承擔你過去的生命所留下來的業(yè)力,“萬般皆是業(yè),半點不由人”。所以過去的因緣主要是由業(yè)力來主導,這一部分我們是做不了主的,人生有一半是你做不了主的,因為我們是來還債的——酬償宿業(yè)。
二、未來的因緣——開創(chuàng)(操之在我)
但是未來的因緣是由我們的思想來主導,佛教認為未來是可以開創(chuàng)的。所以我們人生有一半是束縛性的,有一半是開創(chuàng)性的。
所以佛法可以用兩句話來統(tǒng)攝整個人生的因緣:第一句話就是“萬般皆是業(yè),半點不由人”,就是你今生的果報,這個業(yè)已經成熟了,你今生命中注定會跟哪一些人在一起,哪些人會做你的子女,這個是一種成熟的業(yè)力,這句話就是萬般皆是業(yè),半點不由人。
但是你在面對人生的時候,你用什么樣的思想,用什么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是你可以做主的。這個就是佛法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
所以人生有一半是你做不了主的,有一半是你可以決定的!
我們可以這樣講,你今生的生命大概都沒有講話的權利了,你今生的生命不是你說了算。但是來生的生命操之在我,你可以用美好的心態(tài)來面對人生,來積集資糧來創(chuàng)造來生,你也可以用負面的情緒來面對人生使令來生墮落。所以過程是很重要的,佛法重視過程。因為你對人生的一種思想的過程,影響到你來生的果報。
所以我們佛法是由業(yè)力跟思想兩個東西結合在一起。佛教的人生觀是比較中道的,它也不強調完全認命,完全認命那你修行就沒有意義了,但是你完全操之在我,這也不是佛法的道理。佛法的人生觀一言以蔽之就是:
站在認命的角度來開創(chuàng)人生,站在無所求的角度去積集你的資糧!
所以說佛法在經營人生,它是很注重你的思想,它不重視結果,因為結果不是你說了算,你今生的成敗得失,那是一個宿業(yè)所感。但是你用什么心態(tài)來面對人生,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在生命當中如何能夠培養(yǎng)一個美好的思想,來創(chuàng)造未來的果報,這個是整個佛教的主要的中心思想;你怎么樣培養(yǎng)菩提心,培養(yǎng)空正見,培養(yǎng)六波羅蜜的思想!!
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佛教的根本思想,佛教的思想有兩種:一種是根本的思想、一個是枝末的思想。根本的思想就是講到人生怎么安住,你以何為主?第二個就是調伏,你設定你的目標,以無上菩提為住,你這個過程你怎么樣來不斷的自我反省,自我修正。所以:
佛教的思想:一、安住力、二、調伏力,兩個重點。
我們在這三堂課都會跟大家來探討,我們如何來安住我們的身心。第二個,我們如何來趨向我們的目標,通過什么樣的修學來自我調整。所以在整個佛教的思想教育就是如何安住?如何調伏?這兩個重點我們在這三堂課都會談到。
我們看講義,菩提心的講義總共我們把它分成六科,我們這一次的主題糅合了顯教,也糅合了密宗的思想,來探討菩提心的六個重點:
第一個、生命的主導者: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我們經歷過無窮盡的生命,當然我們也要面對未來無窮盡的生命。因為水流的思想表示什么?表示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沒有斷絕的,沒有休息的。我們死了以后還有來生,死了以后還有來生。那么到底生命的水流是誰來主導我們?這個地方我們要很清楚,因為你不知道誰在掌控生命,你就不能夠去改變你的生命。你不知道你的生命的相貌是誰在主導,你就完全被動,你的生命完全被動,你就永遠活在過去的習慣性,所以我們要先知道生命是誰在主導。
第二個、發(fā)心的差別相:我們一般修行人,發(fā)心指的是你開始修行了,你開始設定目標,有些什么差別的相貌。
第三個、如何真正來發(fā)心:無上菩提心應該怎么樣來生起?
第四個、菩提心的退失:菩提心生起以后,菩提心有堅固跟不堅固的差別。有些人的菩提心是經不起考驗的,當逆境沖擊的時候他就退轉;有些人的菩提心是越挫越勇,那么問題出在哪里?我們前面說過一切法都有它的原因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xiàn)的,為什么某些人的菩提心是如此的堅固?為什么某些人的菩提心是如此的脆弱?原因在哪里我們要找出來。
第五個、菩提心的增上:當我們發(fā)了菩提心,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它增長廣大?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菩提心的功德:當我們如此的發(fā)起菩提心,在我們的未來生命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功德?
我們這次的菩提心有六個主題來跟大家討論。我們先看第一個主題,生命的主導者到底是什么?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段、心為業(yè)主。第二個五蘊主人。
甲一、生命的主導者(分二:乙一、心為業(yè)主。乙二、五蘊主人。)
乙一、心為業(yè)主
首先我們看:心是一個身口意造業(yè)的主導者,我們引用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涂種子;但執(zhí)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圣趣,光明發(fā)輝徹其源底,共回向凈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靈峰宗論》—
我們加以解釋,在這段蕅益大師的開示當中,我們分成三段,先看第一小段: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蕅益大師一開始把生命分成兩部分,說有些人在一期的生命,他走過一段生命以后,那么他有什么樣的結果呢?是成佛做祖,也就是說他人生走這一回,他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有些人他也同樣的幾十年的人生走過來,他帶著滿身的罪業(yè)而離開,所謂的墮坑落塹,就是墮落到三惡道。同樣的這兩個人經歷生命的風風雨雨、經歷了成敗得失,但是為什么有些人他一生當中,他臨終的時候是帶著滿滿的功德而離開;有些人是帶著滿滿的罪業(yè)而離開,這個差別在哪里呢?所爭這個爭就是差別。
關鍵你面對人生的心態(tài)!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的曲線是一個起伏的、波動的曲線,不是一條線的,人沒有永遠是好的,也沒有永遠是不好的,人生是曲折的,成敗得失。但是有些人在成敗得失經歷過以后,他成就了無量的功德,有些人經歷成敗得失以后,積集了滿身的罪業(yè),就是你的過程有問題,你用什么心態(tài)來面對你的生命?所爭只一念間。佛法把一個人面對生命的心態(tài),分成四種差別:
第一個、善、惡的問題:佛法在判定什么是善念,什么是惡念?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你做一件事情,你完全是為了你個人的利益著想,就是邪惡的;你做一件事情,你是為了一切眾生著想,這個就是善。這個我們后面還會再講到善惡的界定,這是一個觀念。
第二個、真、妄的問題:這個就比較深了,你心態(tài)是向外攀緣的就是屬于虛妄的心、不真實的心。因為你向外攀緣你的心是躁動的,不決定的。你的內心是向內回光返照的,這個是真實的心。一個是內、一個是外,這個地方分出真妄。
所以佛法把一個人的心態(tài)分成了善、惡,跟真、妄四種差別,也就創(chuàng)造了四種不同的生命的現(xiàn)象,這個就是所謂的人生是由你的內心的世界來主導的,你內心的世界是邪惡的,你今生一定會累積很多的罪業(yè),你內心是善良的,你積集很多很多的善業(yè)。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生命是由你的內心的世界來主導!講出這樣的一種概念以后,蕅益大師提出第二段的引證,他引用古代的圣人的開示來做證明,他說:
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蕅益大師這個地方引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它把眾生的心分成兩種:一種是人心,一種是道心。這個人心就是一種個人的私欲,你私人的欲望,那么這個私人欲望是很危險的,它躁動不安的,很難調伏的,這個危就是危殆難安。第二個,人也有一種慈悲的善念叫道心,這個是微弱難泯的。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但不幸的是,邪惡的力量是超過善良的力量,這是古代圣賢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真理,再好的人,你的內心一定有邪惡的一面,再差的人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好人、壞人怎么判斷?
每一個人都有善惡,所謂的好人他知道把善良的一面表達出來,這個叫做好人。什么叫壞人?壞人就是他把他的邪的一面表達出來,就是壞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善惡,除了佛陀以外,我們的心都是善惡夾雜,我們是帶著有漏的心來修行的——帶妄修真。只不過是一個修行者他有方法,他有方便力,善能調伏自己邪惡的一面,如此罷了。好人不是沒有惡念,不是這個意思,好人是他知道用任何的方法把善良的一面表達出來,把邪惡的一面加以克制就是好人。不是他沒有惡念,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叫“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所以一個圣賢,如果他罔念,他放縱自己的想法,放縱自己的邪惡的一面,他馬上變成一個狂妄之人;一個狂妄之人他能夠改過自新,加以克制自己的惡念,他馬上變成一個圣賢。所以凡夫跟圣賢的差別,就是你是不是對惡念加以克制?不是沒有惡念,你是不是有方法克制你的惡念?關鍵在這里。所以講完這個道理以后,蕅益大師就做一個總結:
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
舜跟跖是同一個時代的人,舜是一個孝順父母,勤政愛民的一個好皇帝。這個跖是積集了九千多人,到處殺人放火的一個盜賊。同一個時代的一個好人跟壞人,他們兩個都有廣大的才能,都有無窮盡的精神體力。但是一個人創(chuàng)造一個很大的善業(yè),一個人造成很大的罪惡,關鍵在哪里呢?“利與善之間也”因為舜他知道把他的善良的一面表達出來,跖把他個人的欲望表達出來,如此罷了。這個地方講到善惡的問題,我們可以做一個總結,在所有的宗教師也好,所有的哲學家也好,都會去:
探討“人性”的問題
到底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先不考慮外在環(huán)境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我們把生命回歸到原點的時候,我們如果人生可以回到我們最初的原點——到底我們原來的相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
(一)、儒家的思想:他認為人性本善,他認為邪惡的一面是受環(huán)境影響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儒家思想的教育,他是一種啟發(fā)的方式。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他對人性是用樂觀的方式來面對,他認為人的邪惡是暫時的,所以他從一種制禮作樂來啟發(fā)人性,所謂的克己復禮,他強調人你要自我克制,怎么克制呢?用制禮,外在叫做禮,內心的陶冶叫做音樂,它一方面用美好的音樂來陶冶人性,一方面制訂很多的禮節(jié)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把善良的一面表達出來,這個是儒家教育的中心思想,他從人性本善下手。
(二)、法家的思想:跟儒家是對立的,法家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所以他認為人沒有克制能力,你讓他克制不可能的。所以韓非子說你要他自我克制,怎么可能?他說一個盜賊拿了一把刀,要去搶人家的東西。你跟盜賊說你不要搶人家的東西,你這樣子會讓你祖先蒙羞,你這樣子做會貽禍子孫,讓你的子孫產生災難,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韓非子問儒家思想說,你認為這樣有效嗎?他拿著刀子,他心里已經這么樣的邪惡,你跟他說禮教他能夠接受嗎?他不可能接受的。但是你把他抓起來,把他綁住,把他關起來,他就不再造惡了。
所以法家的思想認為克制力完全沒用,他強調嚴刑峻法,他認為人要好好的管一管,他沒有獨立自主判斷的能力,這是法家的思想。
當然這個沒有對錯,各種思想家的不同,總而言之不管儒家、不管法家都認為人心有善惡,只是說儒家認為善良是它的本質;法家認為邪惡是本質,所以采取不同的手段。
(三)、佛法對人性:又是什么看法呢?佛法認為人的本性是非善非惡。所謂的清凈本然,他不是善也不是惡,人性本空。但是我們如果讀大乘經典,佛陀講清凈,他還有深意,他認為人性雖然是清凈,他不是善也不是惡,但是他卻性具無量的功德,他本性有造善的傾向。人性雖然不是善也不是惡,但是他有造善的傾向,因為他性具無量的功德。
比方說一個人造了善法,他會心安理得,因為隨順本性;比方說一個人造了惡法,他會感到內心不安,因為抗拒本性。所以在佛法的思想認為人性是清凈,但是傾向于造善,這就是天臺的思想。叫做雖然一切法空,但是性具無量的功德,這個是天臺智者大師提出的人性的看法。所以佛教的修學他也是贊成用鼓勵的方式,因為他對人性是比較樂觀的,人性是清凈而傾向于修善。佛法的修學也是偏重于引導的方式。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所要了解的,整個思想的差別。
好,我們來看下一段,那么前面的概念建立以后,我們就可以把它實際上,把它會歸到修行人的相貌:
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
佛法的修學有很多的法門,很多法門我們簡單的提出三種,第一個他持戒。第二個研究經典——聞思修。第三個他參禪修止觀,三種。他采取任何一個法門,不足以來判斷他的成功或失敗,關鍵在哪里?往下看:
第一種: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涂種子;
不管他持戒也好,不管他修止觀也好,不管他講經說法也好,只要他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名聞利養(yǎng),這個人就種下了三涂種子,這個地方有兩說,智者大師說為什么一個人他造善,他的發(fā)心是一種欲望的推動,為什么要墮落三惡道呢?智者大師說這種人叫做以染污心來造作善業(yè),表面看是善業(yè),但是里面是染污心,就像一個蘋果,表面上完好無缺,蘋果的中心點是爛的。
依染污心造善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從頭到尾完全是名利心,這個人是直墮三惡道。第二個,我們一般容易遇到的,就是因地夾雜——你說他完全為了名利心也未必,但是你說你真的是為公為眾,也不是。他的心夾雜著善,也夾雜著惡,就像金礦,有泥沙,也有黃金混在一起,這種人很多,叫做因地夾雜。這種人如果不加以用修行的止觀來調整,他會先升后墮,先生到人天受用安樂的果報,最后再墮落。因為他是具足善惡的,后面會說到所謂的因地夾雜兩種情況。
第二種:但執(zhí)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
這個人他的發(fā)心已經是比較好,比較善良了,他有慈悲心來做種種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yè),但是他有我法二執(zhí),乃至于他執(zhí)著種種的感應神通。這樣子是人天魔外種子,也就是說這個人沒辦法離開三界,頂多到人天或者是魔道去。但是這個人的發(fā)心是善良的,他是以利他的慈悲心來做事情的,只是說他的執(zhí)著心比較重。
第三種: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
這種人是更高了,他觀察五蘊身心是無常,二乘人觀人生是從無常切入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從無我當中而趨向于偏空涅槃,但是他對眾生的苦沒有悲憫之心,一昧的出離。
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
他本身有自我覺悟的心,也有慈悲善巧來幫助別人,這個是菩薩的種子。最后:
但從自覺圣趣,光明發(fā)輝,徹其源底,共回向凈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
這個人從一念心性當中,他一方面回光返照,那么去開發(fā)內心的清凈的功德,一方面以大悲心從空出假來廣設方便,把所有的資源回向凈土,回向無上菩提,這個是最圓滿的菩薩種子。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整個十法界的決定權已經不是你做什么事情,而是你在造業(yè)的時候,那個背后的發(fā)心,那個心是用什么心來做,那個推動者是最重要的!行為已經不是重點,是你用什么心態(tài)就分出你是哪一個法界。生命是由你的思想來主導的,這句話怎么說呢?我們這樣講,
生命是由你的思想來主導!
這個地方應該用開闊的角度來解釋。也就是說你今生的生命是由你過去的思想來主導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你想知道你前生,你的果報,不管你是在哪里,你可能是個人,也可能在諸天,也可能你是一個螞蟻,你想知道你前生你大部分生起什么樣的思想,你看看你今生的結果就知道了。如果你今生富貴,你前生大部分生起布施的思想;如果你今生很莊嚴,你前生大部分生起忍辱的思想,別人刺激你的的時候,你選擇包容,選擇跟別人和解低調。
所以你從你今生的結果,你就可以去反推你過去的內心,你的人生的態(tài)度,大部分用什么心態(tài)來面對人生。當然,如果你想知道你來生是什么樣子?你看看你今生在人事的接觸的過程,你習慣性用什么思想來面對人生,你大概就知道你來生相貌的雛形,已經慢慢被畫出來了。
所以我們講心如工畫師,心就像一個筆,他已經描繪你來生五蘊的相貌出來了,你做什么已經不是重點了,你的心態(tài)是重點!
前生的你創(chuàng)造今生你。如果你現(xiàn)在不想改變,你現(xiàn)在的思想已經在創(chuàng)造來生的果報,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來生相貌的大方向已經畫出來了,除非你遇到佛法,你開始自我反省,自我調整,否則你來生的相貌畫的差不多了,是這樣子的。但是你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還有權利用板擦把它擦掉重畫,你還可以重畫,但是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就沒有機會了,你又變成要認命了,你又變成“萬般皆是業(yè),半點不由人”。
佛法的因果思想是隔代受報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它不像儒家那么狹隘,你今生造善,你今生得安樂的果報,佛法不是這個意思。佛法說人生的因果是隔代受報,叫異熟果,前世造的因今生才開花結果。你今生造的因來世才開花結果,叫作隔代受報,這是佛教的因緣觀,也是自作自受。只是從因到果必須要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如此罷了。我們看總結:
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到底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答案是你如果心是正,一切法就是正;你的發(fā)心是邪惡的,你不管做什么,即便你護持三寶,都是邪惡——佛教的因緣觀是這樣判斷的,是以心為主。生命的水流是由你的思想來主導的,你的思想造了一個成熟的階段,來生又變成一個業(yè)力,這個業(yè)力你又用一個思想來面對,這個思想到了一個程度,到來生又變成一個業(yè)力了。所以人生永遠是業(yè)力跟思想的和合,業(yè)力你做不了主,思想你可以決定!但是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這一生的思想就轉成業(yè)力,就是這么回事。
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不學習佛法,我們往往把心放錯了方向,一般的眾生會把心去追求一個你做不了主的東西——追求外境,你這個就搞錯了。外在的環(huán)境你做不了主,你要去培養(yǎng)你的一個美好的思想,我們現(xiàn)在人強作主宰。釋迦牟尼佛的家族,釋迦族被滅的時候,佛陀用神通三次的抗拒,琉璃王還是把釋迦族給滅了,“萬般皆是業(yè),半點不由人”。貴為十法界的佛陀,佛為法王,于法自在。有人就問說:你是一個佛陀你連你的家族都保護不了。不是這樣子講,這些眾生業(yè)力成熟了。
我們現(xiàn)在要講一個觀念,諸法因緣生,不是佛陀創(chuàng)造出來的,宇宙間的軌則不是佛陀說了算,是佛陀他發(fā)現(xiàn)的,不是他發(fā)明的!我們佛教徒跟上帝思想不一樣,上帝的思想是上帝說了算。佛陀是身為覺悟者,他看到了宇宙人生,他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惡形成痛苦的果報,他發(fā)現(xiàn)真理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我們也覺悟真理,是這個道理。
諸法因緣生不是誰發(fā)明的,是宇宙的道理本來如此,而整個所謂的善、所謂的惡,就是你內在思想的栽培。
這個地方印光大師他講一個譬喻,給大家做一個參考,說什么叫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呢?印光大師說,毒蛇它跑去喝水,這個牛也跑去喝水。但是毒蛇喝了水以后,它心中有嗔心,它把水轉成傷人的毒液;牛它有慈悲心,它喝了水以后轉成一種牛奶來滋養(yǎng)眾生。你看同樣是水,水有沒有錯,水就是沒有自性了,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牛去喝水變成牛奶,毒蛇去喝水變成毒液。
所以如果你問我說,你今生布施、持戒,來生會去哪里?答案是不知道,我怎么知道你用什么心態(tài)呢?答案是很難講,很難講,因為主導者,你那個馬車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態(tài)去造作這個業(yè)是關鍵!因為生命是由思想來帶動的,所以我們在判斷善惡,你要知道你的那念心是主導者。
這個觀念我們下一堂課會把它從日常生活的五蘊身心再把它發(fā)揮出來。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