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戒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禮儀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師們將道教的戒律傳授給普通道士的一種宗教儀式。只有“受戒”的弟子才能成為道士。根據全真派的傳統,只有十方叢林官觀才有權舉辦“傳戒儀式”,子孫廟無權舉行。傳戒日期沒有限定,一般于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進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傳戒圓滿后,將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編入《登真》。獲得戒名后,需遵守戒律不犯規戒,經審查合格,發給“戒牒”,以為憑據。
戒律
早期道教戒律豐富,據《洞玄靈寶玄門大義》記載,道門戒律有詳,有略,詳者,有太清道本無量法門百二十九條、老君及三元品戒百八十條、觀身大戒三百條、太一六十戒等為例;略者,有道人三戒,錄生五戒、祭酒八戒、想爾九戒、智慧上品十戒、明真科二十四戒等為例。《云笈七簽》中也集錄了眾多的道教戒律,其中戒條最多的達到了1200條。這些戒律中的“詳者”可視為是對“略者”帶有詮釋性的實施細則說明。
三壇大戒
金元之際全真教出現,全真道創立之初,并無繁復戒條。傳授戒法始于長春真人丘處機。他根據道教已有的戒律,仿佛教沙彌、比丘、菩薩三戒之制,定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壇大戒”,惟單傳秘授,不得廣行。當時玄門多不知全真有三壇大戒。至清順治年間,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方丈創全真叢林,在北京白云觀公開傳戒。經過王常月律師所制定的“三壇大戒”一直沿用至今。據王常月律師《全真說戒威儀科》稱: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行師。
“初真戒”包含十三種、二百條,從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對道士進行約束。只有受了“初真戒”才能進“中極戒”,且“初真戒”不熟者也不可受“中極戒”。“中極戒”又稱“太上老君中級三百大戒”,共三百條,其中二百余條與上述雷同。“中極戒”多出了涉及道德層面的戒律,受“中極戒”者可為證盟大師和監戒大師。“天仙大戒”則是從道教神學角度出發的戒律,共二十七法,每法分十類,共計二百七十法。不受“天仙大戒”者,是無權傳戒的。
傳戒人員
傳戒是由方丈大律師和證盟大師、監戒大師、保舉大師、演禮大師、糾儀大師、提科大師、登箓大師、糾察師、迎請大師、道值師共同完成。
戒壇
戒壇是舉行傳戒儀式、開壇演戒的地方,一般分三壇。第一壇位于大殿,宣示要目。第二壇為密壇,夜深人靜時宣示,不令外人所知,過此壇后,戒子方成為正式道士,發予戒牒、戒衣、規、簡、缽等。第三壇是最后宣示戒律之地。
儀式
傳戒過程包括迎師、演禮、開壇啟師、考偈、審戒、誦經、過齋堂、三請律師、說戒、傳授衣缽、發放戒牒、晉表謝神、大回向科儀等。
迎師:指迎請方丈大律師和其他大師的禮儀。共分三步,一、全體至山門迎接方丈大律師,然后請方丈大律師進山門,挨個殿堂拈香禮拜,直到請入“迎請堂”內。二、戒子們列隊到“迎請堂”,迎請“五師”(指演禮師、引禮師、糾儀師、糾察師、道值師)。三、迎請十師,同時還要舉行迎請證盟、監戒二師禮。
演禮:指演禮大師為戒子講演傳戒時一些威儀。
開壇啟師:指全體戒子同經師、律師和大師們到各殿堂參拜,回壇后舉行升表儀式。
考偈:傳戒大師出題考核戒子的儀式。成績出來后,張榜公布,名為“證真榜”。
審戒:指戒子向大師們懺悔自出家以來所犯的過錯,并表達今后志向的儀式。審戒十分嚴肅,不符合要求者無緣受戒。
誦經:傳戒期間每天早上要按時上殿念誦《早壇功課經》,中午要念《三官經》,晚上要念《晚壇功課經》。
過齋堂:指將眾戒子集中到齋堂用齋的儀式。
三請律師:是請“道”“經”“師”三寶的體現,為開壇演戒必做之事。其過程為戒子身著黃色戒衣,在身著紅色經衣的經師們的帶領下,口誦“開壇演教天尊”,到“迎請堂”列隊排班請師。之后由監戒大師擔任高功,二使者著使者衣,八大師跟隨其后,從“迎請堂”請出香爐供在戒壇神位前。然后再次來到“迎請堂”請“皇經”一部;第三次再請律壇“法統”一卷。最后眾戒子同經師、大師們送方丈大律師回“迎請堂”。
說戒:指眾戒子聽大師們傳戒說法。方丈大律師上座,眾大師左右而坐,為戒子講解各種戒律。
傳授衣缽:方丈大律師傳給眾戒子戒衣和缽的儀式。
發放戒牒:傳戒完成后,方丈大律師和眾大師發給戒子們“戒牒”,以為憑證。
晉表謝神:傳戒完畢后,方丈大律師和眾大師及眾戒子感謝諸神的一種儀式。
大回向科儀:傳戒最后的一個儀式,為戒子們向諸神懺悔的儀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