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第一階段總結
125%對145%,中美關稅戰第一階段基本結束,雙方應不會再往上加關稅了,再加也沒有實際意義。
一、美國發起新一輪貿易戰
本輪關稅戰,美國特朗普政府以 “芬太尼問題”“對等關稅” 為由,將中國輸美商品綜合稅率從 10% 飆升至 145%(含基礎稅 + 對等稅 + 懲罰稅),覆蓋 5200 億美元商品,直擊新能源、半導體等戰略產業。
中國:同步對美進口產品加征 125% 關稅,并限制稀土出口(覆蓋全球 70% 供應)。
二、雙方核心策略與得失
美國:短期施壓與長期困境
得:
科技遏制:對中國半導體設備加征關稅,延緩中國技術升級。
政治博弈:通過關稅轉移國內通脹矛盾(2025 年 3 月美國 CPI 同比 2.4%),鞏固選民支持。
失:
供應鏈斷裂:特斯拉上海工廠30%北美訂單轉移至墨西哥,但本土化率不足導致成本增加 12%。
盟友反噬:歐盟對 210 億歐元美國商品加征 25% 關稅,東盟譴責單邊主義,全球貿易陣營分化加劇。
民生成本:美國家庭年均多支出 5000 美元,橙汁、大豆價格分別上漲 50% 和 22%。
中國:壓力倒逼與戰略轉型
得:
科技自主加速:半導體國產化率從 15% 提升至 40%,中芯國際 14nm 芯片產能達每月 5 萬片,華為鴻蒙系統裝機量突破 8 億臺。
市場多元化:對東盟出口暴漲 38%,“一帶一路” 國家出口占比升至 37%,新能源汽車成為新引擎(比亞迪歐洲市場份額 8%)。
失:
出口短期受挫:對美出口額同比暴跌 62%,機電、紡織行業訂單減少。
產業鏈外遷:部分低端制造業向越南、墨西哥轉移,2024 年中國對東盟制造業投資增長 25%。
三、股市表現對比
美國:高關稅引發估值重構
指數表現:
納斯達克:單周跌幅超 10%,進入技術性熊市,科技股(如蘋果、英偉達)因供應鏈成本上升承壓。
標普 500:工業、能源股領跌,市場對 “關稅通脹螺旋”(2024 年 CPI 達 5.6%)的擔憂加劇。
行業分化:
受益板塊:軍工(雷神技術)、本土制造業(卡特彼勒)。
受損板塊:消費(沃爾瑪)、科技(英特爾)。
中國:政策托底與結構性機會
指數表現:
上證指數:短期受沖擊(4 月 7 日單日跌 7.34%),但政策組合拳(降準、央企回購)推動反彈,4 月 10 日漲 1.3%。
恒生科技指數:創年內新高,AI、芯片等硬科技領域逆勢上漲(DeepSeek 技術突破)。
行業分化:
受益板塊:半導體設備、新能源。
受損板塊:出口型零部件企業(如汽車產業鏈)。
四、長期趨勢與戰略影響
供應鏈區域化:
美國推動 “友岸外包”,但墨西哥 46% 的轉口關稅迫使供應鏈向印度轉移。
中國通過 “一帶一路” 和 RCEP 構建 “非美供應鏈”,2025 年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 3 萬列。
科技脫鉤加速:
美國主導 “美日韓半導體聯盟” 壟斷高端芯片,中國依托 28nm 成熟制程和 RISC-V 架構突圍。
數字貨幣或成突破口:數字人民幣與 FedNow 系統試點直連,能源貿易 “去美元化” 加速。
全球規則重塑:
歐盟啟動數字稅反擊,東盟推動 “區域供應鏈韌性計劃”,多邊主義對沖單邊霸權。
人民幣跨境結算占比升至 23%,沙特阿美首次接受人民幣支付原油,美元霸權根基動搖。
總結:從 “零和博弈” 到 “競合平衡”
2025 年的關稅戰已超越貿易范疇,演變為產業鏈重構與科技霸權的爭奪。美國通過極限施壓試圖延緩中國崛起,但高關稅反噬國內經濟;中國以 “持久戰” 策略加速產業升級,政策支持與市場縱深構筑戰略韌性。未來,雙方可能尋求 “技術性妥協”,但結構性矛盾仍將主導長期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