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當俄羅斯的坦克駛入烏克蘭時,西方國家的反應能夠用“胸有成竹”來描述。那時很多人認為,俄羅斯軍隊看上去雖然很有威懾力,但實際上是個“徒有其表”的角色,裝備陳舊,士氣低迷,一旦遭遇烏克蘭的拼死抵抗再加上西方的支援,想必很快就會陷入困境。
在戰爭開始的最初幾個月里,俄羅斯的確沒有取得顯著戰果。不僅未能拿下基輔,還在多處被烏克蘭打得節節敗退。西方見狀,立刻抓住機會采取行動。美國率先提供資金和武器,歐洲國家也紛紛響應,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支持。他們認為,照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俄羅斯遲早會認輸。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輕松。戰爭持續一年之后,局勢似乎出現了轉變。俄羅斯調整狀態,改變了作戰策略,而烏克蘭的反擊未能如預先設想般取得決定性勝利。西方依舊在提供援助,不過耗費的資金日益增多,其國內民眾的不滿之聲也愈發響亮。
當下,部分美國軍事專家站出來表態:西方或許打錯了如意算盤,要是這場戰爭繼續持續下去,輸掉的不一定是俄羅斯,弄不好反而是我們自身。
西方的初步信心
戰爭剛打響的時候,西方可謂自信滿滿。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采取行動,烏克蘭憑借堅韌的抵抗以及西方的援助,成功抵擋住了俄羅斯的閃電戰。
俄羅斯原本打算在短短幾天內攻占基輔,然而,不但未能成功,還在基輔郊外損失了大量坦克和人員,最終狼狽撤離。西方見狀,認為俄羅斯的軍事能力不過如此,盡管之前被吹噓得很厲害,但實際作戰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美國率先開啟了支援的大門。依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已超665億美元,僅武器方面就涵蓋了“標槍”反坦克導彈、“海馬斯”火箭系統、無人機,此外還有后續對“艾布拉姆斯”坦克和F - 16戰機的承諾。
歐洲并未置身事外,德國提供了“豹2”坦克,英國送上了“挑戰者2”,此外還有諸多零散的火炮和防空系統。在制裁方面更為嚴厲,西方凍結了俄羅斯數千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將俄羅斯從SWIFT支付系統中剔除,還禁止俄羅斯進行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企圖借助經濟手段壓制俄羅斯。
彼時,西方國家心懷如意算盤:俄羅斯經濟難以支撐,軍隊作戰也難取勝,而烏克蘭有他們提供的武器與情報,即便拖也能將俄羅斯拖至崩潰。不少分析人士甚至預估,普京或許撐不過2022年末。然而現實卻是,俄羅斯并未倒下,戰事反而愈發持久。
俄羅斯戰略的轉變
俄羅斯在前期受挫后,并未一味地莽撞強攻,而是調整了策略。起初他們打算一舉發力,在短短幾天內掌控烏克蘭全境,然而基輔久攻不下,哈爾科夫也未能成功占據,軍隊還遭受了重大損失。后來他們意識到此路不通,便收起了急于求成的心態,將戰略目標從“快速取勝”轉變為“拖垮對手”。
新戰略的關鍵在于消耗戰。俄羅斯憑借自身人力和火炮數量上的優勢,開啟了陣地戰與遠程打擊的作戰模式。就拿頓巴斯地區來說,他們并不急于向前推進,而是先用大炮和火箭彈將烏克蘭的陣地徹底摧毀,隨后再緩緩推進。
以巴赫穆特戰役為例,俄羅斯借助瓦格納雇傭兵和炮兵力量,將這座城市圍得水泄不通,烏克蘭方面即便有心救援也無能為力,最終折損了大量精銳部隊。
自2022年秋季起,俄羅斯頻繁向烏克蘭發射導彈,火力相當猛烈。這些導彈主要針對電廠、變電站等基礎設施。
在2022年11月15日,他們一次性投放了90多枚巡航導彈,致使烏克蘭多個城市陷入停電狀態,甚至連取暖都成了問題。這種策略不僅針對軍事目標,還旨在動搖民眾的信心,烏克蘭民眾在冬天著實吃了不少苦頭。
此外,俄羅斯還征召了30萬預備役人員,讓兵力得以補充完整。在裝備方面,他們雖不像西方那樣擁有高科技裝備,然而憑借伊朗提供的無人機以及自身的老式火炮,成功穩固了戰線。這種作戰方式看似并不華麗,卻有著實實在在的效果,烏克蘭若要發起反攻,所需付出的成本高得驚人。
西方的誤判
這一回,西方可是徹底失算了,錯誤之處還不止一兩點。其一,他們小瞧了俄羅斯抵御壓力的能力。制裁的確讓俄羅斯經濟遭受了困境,盧布曾大幅貶值,情況十分糟糕,但俄羅斯還是頑強地挺過來了。
他們向中國、印度等國家售賣石油,能源出口并未完全中斷,還開展了平行進口業務,從其他地區引入被西方禁運的貨物。只要經濟沒有崩潰,戰爭機器就仍可運轉。
其次,西方對烏克蘭的持久作戰能力估計過高。烏克蘭在戰斗中的確表現得十分頑強,2022年秋季的反攻還奪回了赫爾松以及哈爾科夫的一些區域,然而到了2023年夏季,其進攻勢頭就減弱了。
在那次反攻行動中,烏克蘭動用了西方國家提供的坦克與戰車,試圖突破俄羅斯的防線。然而,他們不幸遭遇了雷區和壕溝,致使大量“豹2”坦克和“布雷德利”戰車受損。這些武器性能優良,無奈數量有限,且烏克蘭的士兵數量持續減少,即便采取征兵措施,也難以彌補兵力上的巨大缺口。
此外,西方的團結并不像人們所預想的那般穩固。在美國,部分共和黨人已開始站出來反對提供援助,特朗普曾公開表示,澤連斯基拿了錢卻不懂得感恩,索性停止援助。
歐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德國和法國在提供武器的數量上總是拖拖拉拉,匈牙利更是與俄羅斯暗通款曲。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都感到疲憊,援助的積極性顯著降低。
更為棘手的是,西方未曾料到這場戰爭會持續如此之久。美國的武器儲備幾近耗盡,歐洲的兵工廠即便全力生產,依舊難以滿足需求。
有專家表示,美國想要將“海馬斯”的彈藥儲備補充充足,需要數年時間,德國的坦克生產也難以滿足需求。倘若這場戰爭再持續兩三年,西方的資源儲備還能否支撐下去呢?
為什么2023年西方想放棄援助?
截至2023年10月,俄烏戰爭已持續近20個月,雙方依舊處于僵持狀態。2023年夏季,烏克蘭發動的那輪反攻成效甚微,而俄羅斯在東部的防線固若金湯。
在俄烏沖突中,烏克蘭損失了大量西方提供的裝備,而俄羅斯憑借動員行動和新型武器穩住了局勢。在戰場上,雙方都難以迅速擊敗對方。
西方正面臨諸多難題。美國與歐洲仍在持續提供援助,然而它們的資金儲備已大幅減少。美國國會正在激烈爭論是否要批準更多資金,歐洲各國也在仔細盤算著預算。
民眾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在德國,有人走上街頭抗議向烏克蘭投入過多資金;而美國的民意調查結果也表明,支持援助的人數日益減少。
全球局勢又添了紛擾。中東地區以色列與哈馬斯激戰正酣,亞洲的臺海也不平靜,西方的注意力被分散得支離破碎。
2023年,美國軍事專家彼得雷烏斯表示,從俄羅斯的作戰方式來看,他們并非容易對付的對手,西方應該保持清醒。倘若這場戰爭持續下去,一旦烏克蘭難以支撐,北約將顏面無光。然而,若要繼續投入資金,國內又難以承受相應的壓力。
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會給西方帶來較大影響。倘若俄羅斯能夠頂住制裁壓力,并且成功掌控烏克蘭東部地區,那么西方在過去幾十年間樹立起來的威望將會受到損害。
像中國、伊朗這類國家,想必會重新審視與西方的關系。更何況能源和糧食市場還會有一段時間處于混亂狀態,歐洲的情況不容樂觀,美國也會為此發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