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人家小區位于晨曦路3號,總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常住人口127戶309人。2023年4月,小區黨支部成立,5名支部委員依托“親鄰微家”為陣地,創新開展“三個三”治理模式,凝聚黨員、物業、業主三方力量,徹底扭轉了小區昔日管理松散、環境臟亂的局面。如今的漣水人家小區,綠樹掩映間孩童嬉鬧,整潔的步道上居民悠閑,身穿紅馬甲的黨員志愿者待崗待命,一片生機勃勃的基層治理新圖景。
所謂“三個三”,一是小區黨支部實行聯系方式公開、小區“三務”公開、協商議事公開“三公開”;二是建立“黨員到支部報到、居民向樓棟長報告、樓棟長向支部書記報送”三級聯動機制;三是突出入戶走訪、便民服務、矛盾調處三項重點,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實現“‘漣’心萬家”。“三個三”治理模式下,漣水人家小區實現問題“發現-響應-解決”閉環管理,小區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直線上升。“過去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找誰,現在支部的電話就貼在門口,連綠化帶修剪不及時都能直接反映。”小區業主感慨道。
2024年夏,小區大門外一片荒地雜草叢生,蚊蟲滋生,居民多次投訴。“這塊地不僅影響環境,更損害小區形象,必須整治到位!”小區黨員議事會上,支部黨員、小區物業、群眾三方熱烈討論:黨員唐士斌建議清理后補種綠植,業主胡志元主動提出參與清理,小區物業當場承諾協調專業人員清理…… 隨后,在小區黨支部的組織下,小區黨員、業主和物業人員聯合行動,鏟除雜草、平整土地,同步種植綠植,原本破敗的荒地被改造為整潔的綠化帶,居民自發成立“護綠小隊”定期養護。胡志元笑著說:“以前這里是衛生死角,現在成了小區‘門面’,大家路過都愿意多看兩眼。”
“之前有業主反映,小區里有高空拋物事件發生,有傷人隱患。我們小區黨支部迅速組織協商議事會,布置整治任務。”漣水人家小區物業經理周亞軍介紹,小區物業通過張貼安全警示海報、安裝高空監控、召開業主議事會、黨員志愿者每日輪班巡查,多管齊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區再也沒發生高空拋物現象。
黨支部以“微志愿、微服務、微公益、微治理、微活動”為載體,激活居民自治熱情。定期組織理論宣講,將黨的方針政策與小區管理規范結合,印發《居民守則》,明確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維護等11項具體措施;定期組織健康講座和免費體檢,為小區業主健康保駕護航;每逢端午、中秋、春節等節日,組織志愿者開展包粽子、慰問老人等活動,讓業主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推出“幫你忙”服務,為業主提供空調安裝、家電維修、理發、疏通管道等便民服務,真正讓業主住得開心、放心、安心。“過去物業和居民常因瑣事對立,如今黨支部成了溝通橋梁。黨員帶頭,物業參與,群眾幫忙,自然相處和諧。”周亞軍坦言。
走進小區“親鄰微家”活動室,墻上的“協商議事成果展”記錄著小區治理的每一步:雜草清理、高空拋物整治、健康服務落地……每一項議題都附有居民簽名和辦理結果。小區環境與氛圍的改善,讓小區業主倍感安心。“現在小區事務透明,解決問題高效,住在這里真正有了歸屬感。”一名戶主在小區留言板上稱贊道。
“三公開”打破信息壁壘,“三級聯動”壓實責任鏈條,“三項重點”直擊民生痛點,漣水人家小區,正以黨建引領,探索出“支部牽頭、黨員示范、物業參與、群眾協同”的治理新路徑。“我們將持續以業主需求為工作重心,進一步推行暖心行動,黨員帶頭服務業主,做到‘黨員亮牌,服務到家’,用有溫度的服務筑牢黨群‘連心橋’,將我們小區打造成漣水幸福小區品牌。”漣水人家黨支部書記王成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