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盛夏的北京城悶熱難耐,時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站在辦公室窗前,手中的調查報告已被汗水浸濕。報告顯示,河南某些地區因急躁冒進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已出現農民宰殺牲畜、破壞農具的極端現象。這位經歷過閩西暴動、三年游擊戰爭的老革命家深深吸了口旱煙,在裊裊青煙中仿佛又看見1929年閩西農民分得土地時的笑臉。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中國土地改革的先驅鄧子恢。
鄧子恢是福建龍巖人,生于1896年。
二十世紀初的中華大地迎來了大變革時代,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國,大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落下帷幕,受辛亥革命的影響,鄧子恢早早地接受了孫中山的救國思想,希望可以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中國未來的方向,憑借努力獲得留學日本的機會。
家庭貧寒的鄧子恢無力繼續學業,回到國內的他不得不跑到雜貨店當學徒工,五四運動后,中國思想涌入一股新流,為萬千在黑暗中迷茫的知識分子指明了方向,它就是馬克思主義,鄧子恢很快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并堅信,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革命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1927年,雖然蔣介石在上海向共產黨人舉起了屠刀,但不甘心失敗的革命者毅然選擇進行武裝斗爭,鄧子恢也回到家鄉組建游擊隊,創建了閩西蘇區,1929年,紅四軍入閩作戰,鄧子恢第一次見到毛主席,主席的舉止不凡給鄧子恢留下了深刻印象。
隨后不久,毛主席失去了對紅四軍的領導權,再加上身患瘧疾,心情十分不暢,在此期間,鄧子恢親自照顧毛主席的飲食起居,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誼,兩人也對中國革命之路進行了深入交流,鄧子恢堅信,毛主席一定可以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
1934年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鄧子恢則留下進行了三年游擊戰爭,雖然條件極端艱苦,且隨時有丟掉性命的危險,但鄧子恢相信,那個人一定可以帶領紅軍重塑輝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鄧子恢成為新四軍的重要領導人,將閩西南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擔任新四軍副主任,“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在鹽城的泰山廟進行重組,鄧子恢被任命為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并兼任新四軍第四師政委。
1946年底,華中分局與山東分局合并為華東局,鄧子恢任華東局副書記,主持土改復查工作,并負責為華東野戰軍提供后援供給,隨后,鄧子恢擔負了淮海戰役的后勤及支前工作,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鄧子恢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南局的日常工作,1952年鄧子恢奉調進京,出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兩年后(1954年),鄧子恢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要負責其最擅長的農業部門。
當時,我國正在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也就是農業合作化運動,毛主席主張在原有65萬個農村合作社的基礎上翻一番,增加到130萬個,鄧子恢則主張原計劃不動,即在65萬個社的基礎上翻半番,發展到100萬個。
隨后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毛主席對鄧子恢點名批評,稱其“像個小腳女人”,犯了“右”傾錯誤。
1958年,中央發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由于急躁冒進,且對國情認識不夠,使得我國在1961年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鄧子恢主張保留土地責任制、進行包產到戶,對主席的過激農業合作化政策有所抵制。
1962年9月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鄧子恢支持的包產到戶被當作“修正主義綱領”,受到嚴重批判,就連鄧子恢領導的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都撤銷了。
從1965年起,鄧子恢不再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改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分管計委財經工作,在隨后的十年運動中,作為老同志的鄧子恢同樣遭到迫害,對此,鄧子恢堅決進行抗爭,于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