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重慶頻道
腫瘤防治科普嘉年華現場,市民手持稱量匙精準稱量5克鹽,直觀感受每日鹽攝入上限。鄒樂攝
人民網重慶4月14日電 (陳琦)4月13日,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暨中國抗癌日啟動儀式在渝舉行,現場發布了《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十大常見癌癥誤區”,幫助民眾消除錯誤的癌癥認知。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發布2022年統計數據顯示,癌癥新增病例約480萬,癌癥死亡病例約260萬,均位居世界第一。啟動儀式上,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當前癌癥防治已進入整合醫學時代,需通過多學科協作實現精準防治。
“烏絲帶”愛心捐發區。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供圖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吳永忠介紹,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和人們認知的提升,近年來,人們對腫瘤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從病因預防到早期診斷,從個體化治療到康復護理,癌癥防治的科學方法正在不斷更新完善,遠離高危因素、做好定期篩查等正確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而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活動現場,來自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慶市渝北醫院等醫院的醫務工作者擺開了16個科普主題攤位,形成了一個“科普嘉年華”的大型“游園矩陣”,現場人頭攢動。市民不僅可以親自制作中藥香囊,體驗模擬麻醉插管,了解手術室門背后的事兒;還可參與科普轉盤答題集印章兌換好禮,在游園的同時,了解掌握科學權威的防癌知識。
《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正式發布。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供圖
活動現場還有一個“人氣爆棚”的展區——“烏絲帶”愛心捐發區。據悉,“烏絲帶”愛心捐發行動開展4年來,共收到愛心人士捐出的14915份頭發,已制作587份假發免費捐給了癌癥患者。“今天光預約來捐發的市民就有850位,另外還有200多人是現場臨時要來義捐的,大家熱情很高,都想為癌癥患者獻出自己的一份心意?!爆F場,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吳永忠表示,目前,該院已初步建成了涵蓋18個二級腫瘤醫院、27個腫瘤規范化診療基地、5個單病種??坡撁恕?6家醫療協作醫院,累計101個成員單位的三級癌癥防治網絡體系,形成了涵蓋腫瘤登記、科普宣傳、早期篩查、規范診療、康復管理的完整腫瘤診療服務鏈。
活動現場,樊代明院士為市民解答腫瘤防治相關問題。鄒樂攝
當天,由中國抗癌協會組織專家編寫的《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正式發布,該書覆蓋28個瘤種、41個技術,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為公眾分享核心知識。此外,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也發布了“十大常見癌癥誤區”,幫助民眾消除錯誤的癌癥認知。
據悉,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暨中國抗癌日啟動儀式由中國抗癌協會、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
十大常見癌癥誤區
誤區1:癌癥會傳染?
真相:不會
所謂傳染,簡單地說,就是某種疾病從一個人身上通過某種途經傳播到另一個人身上。傳染須具備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而臨床資料證明,癌癥病人并不是傳染源。癌癥并非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疾病。
唯一例外的是器官或組織移植。接受癌癥患者捐贈器官或組織的人,將來發生移植相關病癥的風險會增加。然而,這種風險極低——每萬例器官移植中有兩例。
雖然癌癥不會傳染,但是某些可導致底癌癥發生率升高的細菌或病毒可傳染!比如可導致胃癌的細菌(幽門螺桿菌)、宮頸癌的高危因素HPV(人乳頭瘤病毒)、鼻咽癌的高危因素EB病毒、可誘發肝癌的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預防此類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可以有效預防相關癌癥。比如積極接種HPV疫苗、清除幽門螺桿菌等。不過話說回來,雖然病毒或細菌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它們引起的癌癥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誤區2:活檢會導致癌細胞擴散?
真相:不會
活體組織檢(biopsy)——簡稱“活檢”,是指從患者體內切取、鉗取或穿刺等取出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的技術。它是診斷病理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絕大多數送檢病例都能做出明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
許多患者會有此類情況擔心,認為穿刺會刺破腫瘤,活檢會引發出血,容易造成癌細胞的外泄,加速轉移。這其實是患者和非活檢專業的醫生長久以來的誤區。活檢使癌細胞擴散的可能性很小,癌癥的特性就是容易擴散、轉移、復發,即使不做活檢,癌細胞也可能會轉移。擔心做活檢引起癌細胞轉移的想法是錯誤的。按照標準程序,外科醫生使用特殊方法并采取許多措施來防止癌細胞在活檢中擴散。以及,國內外的醫生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證實穿刺活檢引發轉移的概率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誤區3:化療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嗎?
真相:不會
化療是化學藥物治療的簡稱,是全身治療的重要手段?;熕幬飼υ鲋乘俣容^快的細胞產生殺傷作用,它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可能損傷體內原本就增殖速度較快的細胞,例如毛囊、胃腸道黏膜、骨髓等。因此,許多癌癥患者在接受化療后,身體常會出現脫發、嘔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化療是否真的像傳言那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呢?其實這種觀點有夸大的成分。實際上,化療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常規治療手段,作為目前癌癥治療的有效方法,走到今天有七十多年歷史,它的副作用已經明顯降低,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承受?;煾弊饔猛ǔ3霈F在化療后的一周,隨后可逐漸緩解。對常見的副作用,醫生通常會采取相應措施,提前預防嘔吐、骨髓抑制及過敏等,也可根據患者化療后的反應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及方案。
為了減少副作用,患者在化療前后需注意以下幾點:
①注意飲食、營養全面均衡,保持良好心態;
②適當運動、充分休息;
③需要長期化療的患者建議采用中心靜脈置管或靜脈港植入;
④化療后定期復查血常規、肝腎功,及早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⑤如有其他不適,需及時就診或咨詢主管醫生。
誤區4:長期服用嗎啡等止痛藥會上癮?
真相:不會
癌痛是一種慢性疼痛,無痛是患者的權利,國內外大量文獻報道以及臨床經驗均表明:規范化個體化使用嗎啡等強阿片類藥物,同時對患者進行全過程管理,患者的鎮痛效果好,成癮概率極低。強阿片類藥物常規劑量,尤其是緩釋制劑或透皮貼劑按時定量給藥,產生成癮的現象是罕見的,發生成癮的概率低于萬分之四。很多患者因為懼怕成癮,寧愿忍受劇痛折磨,也不接受規范鎮痛,依從性較差,這是不可取的。
藥物成癮性又稱藥物精神依賴性,是藥物濫用導致的一種反映心理異常的行為表現,其特點是單純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用藥目的,不擇手段和不由自主地渴望得到藥物,用藥后獲得一種特殊的心滿意足的“欣快感”,從而根深蒂固地在心理上形成了對強阿片類藥物的依賴。而疼痛是腫瘤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約80%腫瘤患者在診療過程中會出現癌癥疼痛,合理使用阿片類藥物能有效止痛,緩解癥狀,同時控/緩釋給藥模式緩慢有序地釋放阿片類藥物,血藥濃度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較穩定狀態,基本沒有波峰波谷現象,不會迅速上升到引起快感的濃度。
誤區5:腫瘤患者不能吃“發物”?
真相:不一定
“發物”是中醫理論和實踐中常見的一個詞,是基于藥物的四氣五味而形成的用藥經驗。也是中醫“忌口”的代名詞,包括一些藥物及食物種類。不同的疾病、服用不同的中藥甚至不同的中醫,給出的“發物”名單可能不同,但富含營養、高蛋白的食物如魚、蝦、牛肉、羊肉、母雞、雞蛋、牛奶等,以及刺激性食物如椒、姜、蒜等往往位列“發物”名單。其原因可能與食物蛋白質過敏、引起消化道癥狀(如腸激惹)或與正在服用的其他中藥有關?,F代醫學強調食物中的能量和營養素,“發物”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腫瘤患者是否能吃上述“發物”需要基于患者本身的營養狀況和個體差異。
需要強調的是: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進食量減少、消化功能差、體重下降快或體重低于正常值、骨骼肌減少、貧血等癥狀普遍,從增加能量攝入、蛋白質攝入的角度,需要在膳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肉、蛋、奶等改善營養不良的狀況。考慮患者個體差異的原因,如果患者對這些“發物”蛋白質過敏,則需要避免。
誤區6:運動會導致或加速癌癥復發?
真相:不會
部分腫瘤患者出院后害怕癌癥復發,完全不運動或不敢運動,實際上是不可取的。運動作為一種養生保健方法,是腫瘤患者治療及康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腫瘤患者在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出院后,保持合理、適度的運動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緒,轉移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態,減少抑郁的發生。同時,適度的運動能改善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身體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放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減少手術帶來的并發癥。此外,運動還有助于改善患者整體狀況,從而延緩癌癥復發和轉移,延長生存期。
因此,大多數腫瘤患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開展規律合理的運動。尤其是在術后恢復期,應結合自身病情,依據術后恢復、傷口愈合以及患者自身體質等情況綜合考慮,越早鍛煉對身體越好。但對于手術創傷較大,術后體力明顯下降的腫瘤患者,如全身多發骨轉移、骨質破壞明顯、胸腹水、心包積液、呼吸困難、血栓形成等基礎狀況不佳的腫瘤患者,出院后不宜過早運動,先在床上練習肢體運動和翻身動作即可。
誤區7:康復出院后不用再隨訪?
真相:不對
隨訪是指醫院對曾在醫院就診的病人以通訊或其他的方式,進行定期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指導患者康復的一種觀察方法。一般來說,癌癥患者結束抗腫瘤治療后,醫生考慮到該病易復發和轉移的特性,基本上都會建議定期隨訪,便于實時監測病情變化,以采取相對應的措施。不過,有些癌癥患者卻沒有認識到隨訪的重要性,覺得治療都結束了,不用多此一舉,更有甚者還認為“不隨訪就沒事”。
到底有沒有隨訪的必要呢?胖熊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告訴大家:有!肯定有!絕對有!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具有局部復發和全身轉移的可能性,所以腫瘤治療長期且艱巨的過程。腫瘤病人接受治療后,還應定期進行復查和隨訪監測。根據疾病的不同,隨訪時間略有差異,但一般每3個月或者半年一次,5年以后可1年一次。
有人害怕隨訪是因為擔心隨訪查出復發和轉移。但事實上,積極的隨訪對抑制腫瘤復發轉移是非常必要的。在隨訪中,醫生主要觀察病人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并根據隨訪的情況和復查結果來調整用藥或者治療方案。從長遠來看,隨訪可獲得某一治療方案的長期效果、減少并發癥從而延長生存時間,有利于篩選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誤區8:腫瘤標志物異常升高就是癌?
真相:不一定
腫瘤標志物,顧名思義,就是指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分泌、釋放到血液等體液中的物質,包括蛋白質、激素、酶等物質,正常人健康狀態下一般不會升高,它可以存在于腫瘤組織和腫瘤細胞內,也可以釋放到血液、胸水、腹水等體液中,通常采用血液化驗的方式來進行檢測。
健康人的腫瘤標志物一般是正常的,但不是所有腫瘤標志物升高的情況下都提示惡性腫瘤,健康人的生理變化、部分良性疾病的病人,也有可能出現腫瘤標志物升高的情況,例如結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妊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可能會引起CEA的升高,而肝臟腎臟功能異常、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結核、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導致CEA、糖抗原CA125升高。
那么排除上述生理情況及良性疾病,如果發現腫瘤標志物升高,是否考慮腫瘤需要進行謹慎判斷,腫瘤標志物升高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輕度升高,另一種是明顯升高,但單純腫瘤標志物升高,沒有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證據,不能作為癌癥的診斷依據。如果發現一個或多個腫瘤標志物明顯升高,高出正常幾倍、幾十倍,則需警惕癌癥的發生。但是也并非絕對,需要結合病人的病史、影像學檢查等情況進行綜合診斷。
誤區9:放療后身體帶有輻射?
真相:不對
很多腫瘤患者在放療完成回家后不敢抱孩子,不敢接觸家人,覺得身上還有輻射,會影響家人身體健康。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
腫瘤放療分為外照射和內照射。外照射是指腫瘤患者接受外部放療機器的照射。放療設備發出的高能射線對腫瘤組織進行直接和間接殺傷,患者接受的輻射是瞬間產生、瞬間作用、瞬間消失的,患者不會變成放射源。當外照射停止后,治療用的射線也就會隨之消失,患者身體不會攜帶或殘留輻射,所以不會對周圍人群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內照射是指把放射性物質植入到腫瘤患者體內,最常見的是后裝治療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后裝治療是把放射性物體放置在患者體內進行5~30分鐘不等的照射,當拿出放射源后,患者體內不會帶有放射線。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由于植入后會在患者體內放置一段時間,此時,身體會發出低劑量的輻射,且不斷衰減,處于安全可控的范圍內。因此,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的患者,在放射性衰減期間,建議遠離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與周圍人群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
誤區10:采用饑餓療法可以餓死腫瘤?
真相:不可以
很多人心存憂慮,會不會吃得越好,越給腫瘤提供了養分?那就不吃或少吃來“餓死”腫瘤可以嗎?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恰恰相反,營養攝入不足會讓正常細胞難以發揮生理功能,摧毀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會使腫瘤細胞大肆掠奪正常組織細胞營養,進一步加快營養不良、組織器官受損、免疫功能下降,從而降低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加快患者死亡。
國際上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腫瘤患者獲取營養后,其正向作用是可以肯定的。當患者有了足夠的營養做支撐,再配以藥物治療、化療、放療和手術,可以使患者抵抗腫瘤的能力變得更強大、更堅實。所以我們鼓勵患者盡可能保證營養狀況,做到能吃、善吃、多吃。而當患者無法進食時,需給予腸內營養。
當然,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吃得太好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合理的營養支持對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量及延長生存時間等都有積極作用,不能因擔心增加營養會促進腫瘤生長而減少營養支持。不過,我們也不能因此不管不顧,大量、過量攝入超出人體承受范圍的營養,導致過猶不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