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成功“拼”出小麥完整基因組“拼圖”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等機構首次在國際上繪制了六倍體小麥的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組圖譜,為其高產和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該成果被視為中國農業基因組學的新突破,盡管沒有直接負面事件,但指出了小麥基因組復雜性對育種應用的阻礙。此項研究通過高精度測序和算法克服了這些難題,實現了無缺口拼接,為未來分子設計育種奠定基礎。
跳出桎梏!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外周神經系統發現小膠質細胞!
深圳先進院李漢杰團隊首次在人體外周神經系統中發現小膠質細胞,顛覆了其僅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傳統認知。該研究通過跨物種分析確認外周小膠質細胞,并揭示其可能與慢性疼痛和嗜神經病毒感染等疾病相關。這一發現不僅拓展了對小膠質細胞功能的理解,還指向當前動物實驗模型的局限性,與FDA計劃取消部分藥物開發中的動物試驗相呼應,推動了生物醫學研究范式的轉型。
Sci Adv | 功能基因智能挖掘大模型SYMPLEX推動生物制造與合成生物元件開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北京大學合作,發表了關于大型語言模型SYMPLEX的研究。這一平臺旨在通過AI技術挖掘海量未被充分利用的功能基因。盡管該平臺展現出為mRNA疫苗生產提供高效酶資源的潛力,但其應用仍面臨挑戰,包括如何確保所挖掘基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研究表明,SYMPLEX生成的新型加帽酶序列與已知酶差異較大,這可能影響其在實際應用中的穩定性和適配性。
韓東/劉澎濤/Hans Sch?ler合作在小鼠上發現并證實了外周神經干細胞的存在
研究團隊嘗試重復‘STAP’實驗獲取多能干細胞未果,意外獲得一種稀有多潛能細胞群,即外周神經干細胞(pNSCs)。該細胞具備中樞神經干細胞特性,無需低pH值處理,挑戰傳統觀點:神經干細胞僅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pNSCs廣泛存在于小鼠外周組織中,其分化潛能和細胞治療潛力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新途徑。
新型類病毒顆粒VLP遞送系統,高效遞送各種基因編輯工具
4月9日,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在Cell期刊發表論文,介紹了一種新型類病毒顆粒(VLP)遞送系統——ENVLPE。該系統可高效且安全地將基因編輯工具如CRISPR-Cas9、堿基編輯器和先導編輯器遞送至多種細胞類型,避免了傳統載體的DNA整合風險。然而,目前基因編輯的遞送方式仍存在諸多挑戰,包括長期表達可能帶來的脫靶效應和免疫反應,而此新方法在這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
中外聯合!南通大學/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合作發文:腫瘤相關免疫微環境研究新視角
近期,南通大學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揭示了肝星狀細胞釋放的小細胞外囊泡在腫瘤相關免疫微環境中的不同作用。研究發現,短期活化的肝星狀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可誘導巨噬細胞向促炎性M1表型分化,從而抑制肝細胞癌的進展。這項研究為了解肝星狀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提供了新的視角,并可能為肝纖維化和肝細胞癌的治療策略提供潛在靶點。
Neuron | 賀焯皓/項晟祺/劉聰團隊揭示α-突觸核蛋白纖維柔性衣殼調控病理傳播的關鍵機制
2025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Neuron上發表了一篇關于α-突觸核蛋白的文章。該研究發現,病理纖維表面柔性衣殼區域的差異導致其致病活性變化,打破了傳統認知。研究揭示,Mini-P和Mini-S兩種纖維亞型在傳播活性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傳播能力隨傳代次數下降。這一發現為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策略,并為研發針對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藥物和分子調節劑提供了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