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密如網VS堵到心發慌
最近武漢人聊天,三句話離不開地鐵——漢口的地鐵站擠得像過年趕集,光谷的馬路堵得讓人想棄車逃跑。漢口江漢路商圈5條地鐵交匯,出門就能“鉆地洞”;光谷110萬打工人卻天天在雄楚大道上演“龜速挪車大賽”,連地鐵都得繞遠路。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場面,讓武漢人直呼:“城市發展咋還搞‘偏心眼’?”
地鐵“貧富差距”背后的酸甜苦辣
1. 漢口:地鐵多到“挑花眼”,光谷:開車不如“腿著快”
漢口的老城區,地鐵站比便利店還密集。江漢路站5條線路扎堆,早晚高峰擠得“前胸貼后背”,有網友調侃:“漢口人出門根本不用看導航,閉著眼都能找到地鐵口。”可一到光谷,畫風突變——地鐵密度只有漢口的三分之一,上班族要么擠成沙丁魚的公交,要么在雄楚大道上“10分鐘挪100米”。一位光谷司機吐槽:“導航顯示5分鐘的路,能堵出半小時的絕望!”
光谷的GDP倒是爭氣,2024年突破3000億,占了全市兩成多,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沖到6000億,高新技術企業從672家猛增到5700家。可交通拖了后腿,新開的19號線每天客流才8萬,連預期的一半都不到。有打工族苦笑:“光谷賺錢光谷花,一分別想帶回家——全耗在通勤上了!”
2. 發展光谷是“押寶”還是“挖坑”?
支持派覺得光谷是武漢的“救命稻草”。隔壁合肥靠半導體翻身,成都搞天府新區賺足面子,武漢要是沒光谷,早被踢出全國前十了。光谷每年砸10.5%的錢搞研發,高新區排名從全國第9躥到第6,確實硬氣。可反對派掰著指頭算問題:
漢口漢陽“掉隊”:漢口老商貿區風光不再,漢陽的汽車廠轉型慢半拍,資源全往光谷堆;
交通“欠債”越滾越大:人來了,地鐵沒跟上,企業招人都得加一句“提供班車”;
產業“虛胖”:政策吸引的企業多,本土牛氣的民企不到100家,萬一政策撤了咋整?
3. 修地鐵的錢,誰掏腰包誰心疼?
光谷的交通難題還卡在“錢怎么分”。東湖高新區的稅收上交省里,修地鐵卻要武漢市買單。比如11號線光谷段,一公里造價超10億,武漢每年光利息就得還幾個億,可稅收一分拿不到。市民吐槽:“這就像養孩子,錢咱出,功勞歸別人!”
4. 第五輪規劃能“救場”嗎?
眼下武漢正憋大招——第五輪地鐵規劃(2025-2030年)準備申報,重點解決“西邊渴死,東邊淹死”的問題。計劃中的13號線要打通天河機場和光谷,14號線給漢口“松松綁”,11號線四期、新港線等8條線路也在推進。要是真落地,光谷能新增東西向地鐵,漢口的資源也能往新城疏散。可網友不買賬:“規劃圖都看膩了,光谷人等到頭發白了!”
地鐵建哪兒,本質是城市資源的“分蛋糕游戲”。光谷的堵車能不能治,漢口的“地鐵霸權”能不能破,答案或許藏在下一波鐵軌的延伸里。武漢這座“大縣城”,正踩著爭議找新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