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沈燕君
出人意料的是,特侖蘇沒有拍攝品牌發展史,而是拍了一部牛奶的文明史。為了拍好這部《牛奶是部文明史》,品牌請了知名紀錄片《風味人間》的陳曉卿導演掌舵,耗時一年多,橫跨十多個國家,記錄了牛奶背后的文明發展歷程。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反商業”的決定。畢竟,在短視頻統治注意力的時代,推送算法恨不得用 3 秒抓住眼球、30 秒完成轉化。但特侖蘇偏偏選了最“慢”的路:帶著我們感受牛奶文明史,從游牧民族的奶豆腐說到廣東街頭的雙皮奶,從北歐峽灣的酸奶談到沙漠深處的綠洲牧場。
耗時一年多,邀請知名導演操盤,推出這部講述牛奶文明史的紀錄片,特侖蘇是怎么想的?又為什么在快餐視頻盛行的年代,選擇用慢內容來傳達品牌理念?
以牛奶文明打開市場格局,特侖蘇的“破局邏輯”
為什么不講特侖蘇的品牌發展史,反而聚焦牛奶背后的“上下五千年”?
這一問題的答案,既是特侖蘇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心,也點出了當下乳品行業的難題。事實上,當下消費者的飲品選擇頗多,牛奶出現在餐桌之外的可能性急劇縮減。對乳品行業而言,重新喚起消費者對牛奶的重視,讓他們意識到,喝牛奶不只是滿足營養需求,還能在文化上找到情感共鳴。
基于上述背景,特侖蘇找到了品類破局的解法。從更高維度的文化和情感層面,與消費者產生共鳴,紀錄片便是其中一種方式。通過挖掘牛奶與人類文明共生的歷史,重構消費者對品類的認知。
具體來看,特侖蘇在這部《牛奶是部文明史》紀錄片里,通過講述以下三點來與消費者情感共振,重新喚起他們的牛奶需求。
首先,品牌帶領觀眾們回溯了牛奶的前世今生,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幾千年來牛奶如何滋養人類文明。
在紀錄片里,我們能看到傳統部落馬賽人依賴牲畜的血與乳才得以生存;游牧民族將牛奶加工后成奶制品;中國奶食文化借絲綢之路影響全球;北歐人因長期食用乳制品,成年后仍保留消化乳糖的能力……這些有關牛奶的歷史都在證明一件事情:更接近完美食物的牛奶,不僅是食物,也滋養了人類文明。
特侖蘇
,贊1314
而在觀眾看來,當他們意識到手中的一杯牛奶承載著人類智慧時,飲用行為便超越了功能需求,成為一種文化認同。
在牛奶與人類文明交織千年的歷史中,人類如何在極端地理環境下與自然和諧共處,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特侖蘇將鏡頭對準印尼火山牧場、沙漠綠洲、赤道奶源等極端環境,講述了在極端地理環境下,人類如何利用智慧養牛產奶,也為那里的人們提供了獨特的奶食。這些案例傳遞了一個核心信息:牛奶滋養了人類,與自然長期共生。
特侖蘇
,贊435
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也是特侖蘇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
十余年來,特侖蘇深入烏蘭布和沙漠,以奶治沙,實現了“沙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讓 ESG 從營銷概念落地為可追溯的實踐,也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
最后一點,紀錄片從“牛奶也是一種文化載體”的角度,打破了“牛奶只是日常飲品”的刻板印象。從中式甜點到拉美牛奶甜醬,以牛奶為線索,呈現了全球在奶食文化上的融合與創新。讓消費者意識到,從古至今,牛奶一直以不同的形態滋養全球人類文明發展。
作為行業內第一個站出來講述牛奶文明史的品牌,特侖蘇這一舉動意義非凡。站在行業和品類的格局上重塑消費者對牛奶的認知,用情感共鳴喚起他們對牛奶的重視。
長期主義的底氣:慢下來,才能走更遠
上文闡述了特侖蘇想要通過紀錄片來與消費者達到情感共鳴。但還有一個問題尚待回答:明明能做高曝光高轉化的短視頻,為什么特侖蘇卻選擇做慢內容?
在刀法看來,在流量至上的年代拍紀錄片,特侖蘇的“慢”看似不合時宜,卻是品牌最令人稱道的智慧。秉持長期主義的特侖蘇,不管是在傳播內容還是品牌格局上,特侖蘇始終站在更高維度看乳品行業發展以及消費者的趨勢變化。
此次紀錄片便是最好的證明。要想重構消費者對牛奶的認知,并喚起他們對奶食文化共鳴,只有把內容做好做精,才能達到這一效果。用“慢內容”闡釋品牌的長期主義,用好內容來對抗“文化速食”。
特侖蘇的“慢內容”不止于此。
此前,品牌以二十四節氣為靈感,結合牛奶品質、奶源以及當下的大眾情緒出發,共創了一系列的人文短片。邀請社會學家沈奕斐分享如何擁有歸屬感;讓主持人敬一丹講述內心安穩的力量該怎么尋找;請作家馬家輝分享如何在行動中讓生活更好……今年新年,特侖蘇還從情緒價值的切口出發,以“更好的瞬間”為主題,收集了 100 位用戶的真實瞬間,共創新年包裝限定款。
特侖蘇的長期主義還體現在品牌格局上。
從行業來看,中國人均飲奶量低已是不爭的事實。數據顯示,全球人均年消費奶制品量為 110 多公斤,而 2023 年中國人均年消費奶制品量只有 43 公斤。但是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的牛奶攝入量來說,每人每天至少要喝兩盒牛奶才能達到標準。
為了呼應“健康中國”戰略,站在行業領先地位的特侖蘇,作為品類發聲者身份,品牌通過這部紀錄片打破牛奶只是日常飲品的單一認知,將其升華為精神符號,喚醒消費者的文化自信。并傳遞出牛奶對生命滋養的科學性與文化性,提升國民健康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特侖蘇的格局還體現在品牌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上的長期主義。
在烏蘭布和大沙漠里,特侖蘇攜手各方花費十余年以奶治沙,實現了“沙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而在這片綠洲之上,特侖蘇建立了有機產業鏈,造就了可持續的有機生態循環,也孕育出沙漠·有機純牛奶。
堅持長期主義,是特侖蘇的品牌格局,也是它對消費者對社會的承諾。即使長期主義見效沒有那么快,但在堅持背后所收獲的一切都有意義。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分析師點評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跳出產品邏輯,以文化入手,特侖蘇用鏡頭語言重構了乳業的敘事邏輯——從東非草原的游牧史詩,到絲路駝鈴中的奶食西傳,再到沙漠綠洲里的有機循環,牛奶不再只是消費品,而是承載文明基因、人與自然共生關系的符號。
這部紀錄片讓消費者耳目一新,為行業帶來內容新風向,還提供了一份難能可貴的“公共文化資產”。
當然,特侖蘇的長期主義不只是這部紀錄片而已。帶領全行業率先在沙漠中種植綠洲,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及時呼應“健康中國戰略”;承擔中國品牌的社會責任……特侖蘇為乳品行業書寫一幕幕全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