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堂,原青州五中1987級校友
看到母校青州三中校刊《三葉草》征稿的啟事,我的記憶迅速回到了38年前,想起那個激情飛揚的時代和青春年少的我。
畢竟離開母校時間太久了,而且確實進入了忘事的年紀,我實在記不得我們班級的文學刊物是叫《三葉草》還是《五葉草》抑或《七葉草》。于是求證于我們的趙習功老師,好在有微信這一便捷聯(lián)系方式,他迅速回復:三葉草,代表著幸運與希望、堅韌與生命力和愛。
原來,這是《三葉草》刊物的由來。我當時還以為只是三片樹葉,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和活力啊。
1987年我考入青州五中,班主任就是趙習功老師。那時的趙老師剛剛從昌濰師專中文系畢業(yè),懷著一個年輕大學生的理想,懷著對教育的忠誠和熱愛,精心哺育我們這群求知若渴的年輕人,在一張張白紙上畫最美麗的圓,期待著花開。
大約是在1988年也就是我們高一下學期,我們87.2班的文學刊物《三葉草》創(chuàng)刊號與讀者見面了。創(chuàng)刊號是現(xiàn)在的A3紙正反面,也就是我們時下常見的A4紙4頁,當時還叫32開紙。刊頭是趙老師精心創(chuàng)作的三葉草形象,題字自然是創(chuàng)辦人的趙老師,印刷則是趙老師假公濟私,用的是學校語文教研室的紙張和刻板紙,整個刻板除了趙老師,我印象中還有班里面的幾個寫字比較好的同學,好像有班長張其軍,其他幾個名字我記不清了,歡迎大家自行認領(lǐng)。
刊物必須有發(fā)刊詞,這當然是主編的活。主編是我們班的才女王寶燕,她現(xiàn)在常住加拿大多倫多,我剛剛在微信上向她求證,在異國他鄉(xiāng)可還記得這件事。
作為黃埔一期,大約應該有以下幾位同學的作品:
曹守衛(wèi),他是我們班最早在青州全市中學生征文大賽中獲得二等獎的選手,可惜的是他由于交通意外,已經(jīng)長眠地下20多年了,我也無法向他求證當年他的作品,愿他地下有知,我們永遠懷念他。
徐慶軍,外號“詩人”,昌師畢業(yè)后長期在青州教育局編輯內(nèi)刊《青州教育》,真正成了編輯。當年我在青州法院研究室工作,編輯內(nèi)刊《青州法苑》,我們倆常在西環(huán)路的青州日報社印刷廠見面,然后兩個老同學一起去拜訪青州日報的編輯,業(yè)余編輯向?qū)I(yè)編輯請教編輯知識。
劉德剛,外號“教授”,我們班第一個購買和閱讀《平凡的世界》的同學,當年口埠村的農(nóng)村娃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首都的警察,而且是穿白制服的高級警長。
孟昭義,當年他喜歡寫小說,特別喜歡把槍斃說成“吃花生米”,于是人送外號“花生米”,后來我讀書多了才知道蔣介石也是這個外號。他昌師畢業(yè)后回到母校教學,也不知道現(xiàn)在的《三葉草》上可還有他的文章。
或許應該還有李光等同學的作品,我現(xiàn)在確實記不清了,當年也沒有今天的檔案意識,如果能收藏下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想想就可知道多么有意義。
說了這么多,許多人一定會問:這里面可有你王學堂的作品?現(xiàn)在想來,我肯定寫了,因為“重在參與”是我自始至終的人生信條,但肯定沒有刊登,說明在編輯篩選時成了“漏網(wǎng)之魚”,吃了“花生米”。
現(xiàn)在想起來,不只我們班,也不只當時的青州五中,好多學校都有這樣的文學刊物。我看到同齡的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的回憶,他也在高中辦過內(nèi)刊,他的高中在湖南邵陽。還有著名的高曉松先生,他在北京四中也辦過班級刊物。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國大地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文學受熱捧,給人們打開了一片充滿著無限遐想的世界和領(lǐng)域。我們生逢其時,見證了那個偉大的時代,真是人生之幸事。
今天我們這一代人已經(jīng)進入了人生的暮年,但我們?nèi)匀徊粫r想起那個文學作品一紙風行全國的時代。這甚至也影響了我的人生,高二文理分班,因為班主任趙習功老師留任文科班,盡管當年的我理科也相當突出,但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班,同樣選擇的還有好多現(xiàn)在八七二班的同學,如后來考上曲阜師范大學、供職于益都衛(wèi)校的袁守忠。可惜的是,他前些年也因病離開了我們,離開了我們八七級二班這個親如兄弟姐妹的大家庭。
文學深深地影響了我,也改變了我。從政法大學畢業(yè)后,長年供職于政法機關(guān),我總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人文情結(jié),無論是做法官還是政府官員到今天的律師,我總是心懷悲天憫人的樸素情感。今年正好是我大學畢業(yè)30周年,奮斗30多年,我從來沒有以當官、賺錢為樂事,我最幸福的是有一大套書房,五個房間全是書,每當我人生郁悶時,就坐擁書城,想起年輕時對書籍的渴望,想到現(xiàn)在還有這么多的書未讀,所有的不良情緒就不翼而飛。這些才是我最寶貴的人生財富。
今天的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微信,習慣于視頻,習慣于那些“寶寶樂”之類的短閱讀快餐,但每當回想起那個青蔥年代,那個瘋狂吸吮著油墨香《三葉草》的文學少年,現(xiàn)在的我仍然心潮澎湃。因為那是我們的青春,那是我們的永久記憶,那是我們?nèi)松蠲篮玫那楦屑耐小?/p>
作為一名老校友,祝福《三葉草》越辦越好。
王學堂,原青州五中1987級校友,1995年畢業(yè)于西北政法大學,在青州法院工作10年,后經(jīng)由法官遴選至廣東佛山禪城區(qū)法院工作,后調(diào)入禪城區(qū)政府法制局、司法局工作,因單位小、人少,于是僥幸當了局長。48歲辭去公職,重換人生賽道,現(xiàn)在深圳從事專職律師工作,在法律界略有小名。不知未來在哪里,人生向何方,因為人雖老內(nèi)心卻還是那個不安分的文學少年。回首53載人生,依然是那個在北大洼田野上奔跑的少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