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
人一上了年紀,身體就像一架用了幾十年的老機器,不管保養得再好,總會有些零件開始松動、磨損。70歲,是個分水嶺。
到了這個年紀,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基本都繞不開某些健康狀況。有些人可能中了一兩個,有些人可能全中了。
今天,我想跟你說說這常見的8種身體變化,不只是列舉,而是告訴你它們背后代表著什么,以及我們還能怎么做,盡量少中招。
第一種,是肌肉流失。
有些人一退休就不太動了,覺得反正也不用上班了,哪兒舒服哪兒躺。可問題是,肌肉這東西,不用就真退化。
尤其是腿部的肌肉,流失之后,走幾步路就喘,容易摔跤,連站起來都費勁。我印象特別深有位老太太,剛來門診時看起來精神挺好,但她說最近半年總是“沒勁兒”,走幾步就得坐下。
一查肌肉質量,已經比她年輕時少了將近三分之一。她還以為是年紀大正常,其實是肌少癥。
后來我給她安排了簡單的阻力訓練,每天堅持做,半年后她能自己上下樓了。肌肉不只是撐起身體,更是身體代謝的“發動機”。
所以,70歲以后不練肌肉,真的不行。
第二種,是聽力下降。這個問題很多人不當回事,覺得聽不清了就湊近點,或者干脆不聽。
但聽力下降不僅僅是聽不見,它會讓人變得封閉、孤獨、甚至抑郁。我有個病人,原本是個很健談的老人,可最近總是一個人坐著,家人以為他老年癡呆了,后來一查,他只是聽不見大家說什么。
裝了助聽器之后,狀態立刻就不一樣了。聽力問題其實影響的是整個生活的質量和社交能力,而且越早干預越好。
不要等到完全聽不見了才去配助聽器,那時候大腦對聲音的識別能力已經退化了。
第三種,就是慢性便秘。這個問題說起來尷尬,但其實在70歲以上的人群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女性。
便秘不僅不舒服,更會影響食欲、睡眠,甚至會讓人焦慮。我自己也有過短時間的便秘經歷,那種腹脹感讓人一天都坐立不安。
很多老年人因為吃得少、喝水少、活動又少,再加上一些常用藥物的副作用,比如鈣片、鐵劑、某些心血管藥物,便秘就成了常態。但其實只要調整飲食結構,多吃點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比如燕麥、紅薯,適量運動,情況就能大大改善。
如果長期便秘,可能還隱藏著腸道疾病,不能忽視。
第四種,是骨質疏松。
這可能是我在老年人群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被低估的問題。有些人直到骨折了,才知道自己骨頭早就“空了”。
尤其是女性,絕經后骨量流失得快,有些瘦小的女性骨密度低得驚人。
記得有位70多歲的女士,洗澡時滑了一下就髖部骨折,臥床三個月,結果一躺不起,肌肉流失、肺炎、壓瘡接踵而來。
她的兒子當時特別內疚,說早知道就早點給母親查個骨密度。其實骨質疏松是可以預防的,補鈣、補維D、適當負重運動都能幫上忙。
不是只有骨折才是問題,骨頭變脆的過程,本身就是健康在流失。
第五種,是心腦血管疾病。
這個我就不重復老調重彈了,但我想說,不是所有高血壓都得吃藥,也不是所有吃了藥的人血壓就控制得好。我見過太多病人,拿著不同醫生開的藥,自己隨意加減,結果不是血壓忽高忽低,就是副作用一堆。
我遇到過一個70多歲的老先生,血壓一直控制得不好,總覺得自己“能抗”,直到有天在家突然暈倒,送來醫院確診為腦梗。
我們搶救及時,他恢復得不錯,但他自己后來說了一句讓我印象特別深的話:“醫生,我早該聽你的,不該逞強。”高血壓的可怕不是癥狀,而是它在你沒感覺的時候悄悄傷害你的腦和心。
第六種,是記憶力減退。
說到這個,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老年癡呆。但其實很多時候只是輕度認知障礙,并不等于癡呆。
問題是,一旦忽視這個過程,真的可能演變成重度的阿爾茨海默病。我有一位患者,剛開始只是經常忘記鑰匙放哪了,后來連自己住在哪棟樓都記不清。
我陪著她女兒一起聊,她女兒哭著說:“我媽以前特別能干,現在連我是誰都認不出。”其實早期如果重視,通過藥物、認知訓練、社交活動是可以延緩進程的。
記憶力的變化不是“正常老化”的全部,有時候它是大腦給出的求救信號。
第七種,是免疫力下降導致的感染風險增加。這點在每年冬天特別明顯。
只要流感一來,70歲以上的老人總是最先中招、最容易重癥的那批人。尤其是肺炎,我見過太多因為感冒拖著不治,最后演變成嚴重肺炎的老人。
其實每年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是非常有效的預防方式。很多人誤以為“疫苗是給小孩打的”,其實老年人更需要。
一次小小的感染,對于一個年輕人可能就是一兩天的事,但對一個70歲的老人,可能就是一次住院、甚至一次生命的劫難。
第八種,是睡眠質量嚴重下降。
很多老人跟我說,半夜三四點就醒了,怎么也睡不著,白天卻又昏昏沉沉。不只是睡不著的問題,深度睡眠變少、睡眠結構紊亂,會影響記憶、情緒、甚至免疫功能。
有些老人為了“睡著”,就擅自吃安眠藥,結果吃著吃著形成了依賴,還容易跌倒。
我建議更健康的方式是調整作息、保持白天的活動量、避免下午喝茶喝咖啡,必要時可以用一些非藥物方法改善,比如認知行為療法。
睡眠問題不只是“夜里難熬”,它影響的是整個人的精神狀態。
說到這里,其實你會發現,70歲以后,身體的系統一個接一個地開始“走下坡路”,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坐等它壞。很多狀況,其實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早期干預、科學管理來延緩甚至避免。
我在門診經常跟病人說,活得久是幸運,活得健康才是本事。
我們不能阻止時間帶走青春,但我們可以選擇以怎樣的方式老去。
70歲以后,確實有這8種狀況“虎視眈眈”,但我們不是無力抵抗的。越早意識到這些變化,越能少中招,甚至不中招。
照顧好身體,有時候不是為了長命百歲,而是為了不被病痛打擾地活每一天。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健委.《中國老年健康狀況監測報告》2020年版. 2.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中國老年人群骨質疏松防治共識(2022)》. 3. 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成人疫苗接種指南(20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