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福建艦已經完成7次海試歸來,服役已經近在眼前,這讓美國徹底破防了,因為造了14年的肯尼迪號又延期了。
美國的福特級2號艦肯尼迪號從19年下水到現在還泡在那里,舾裝工作還沒有完成,更讓美國騎虎難下的是,要是繼續用上電磁彈射阻攔系統,那么就等于又造了一艘廢物,美軍的福特號仍然無法彈射F35。美國國會有一份針對福特號的報告,大概意思是一共進行了8175次彈射起降。電磁彈射的設計指標是4000次的故障周期,實際只有272次,也就是說電磁彈射只要運行272次就會故障。
電磁彈射的理論最大起飛重量預期是41噸,實際只能彈射不超過25噸的重量。這也就意味著美國的福特號無法彈射F35,即使是滿油滿彈的F/A18也無法彈射。
相比于電磁彈射系統,福特號的電磁阻攔系統更為拉胯,福特艦上的電磁攔阻裝置可是創造了“平均20次攔阻即故障”的尷尬記錄,作戰力幾乎為0。
更加讓美軍頭疼的是,福特級航母的電磁系統非常不靠譜,它那四條電磁彈射器竟然共用一個飛輪儲能系統,這就好比一根繩上拴著四只螞蚱,一條彈射器出問題,其他三條都得跟著“歇菜”,因為檢查故障得先把飛輪停了。為啥不一條或兩條彈射器配一個儲能系統呢?
這是因為美國采用的是落后的中壓交流電路線,比起福建艦的中壓直流方案,它得多塞幾套逆變器、穩壓器這些個龐然大物。航母空間本來就金貴得很,哪有地兒放這多余的三套設備?總不能讓艦載機睡大街,把機庫騰出來吧!
除了電磁系統之外,彈藥升降機頻繁出現機械故障和電控系統問題,導致武器彈藥的輸送速度無法滿足作戰需求。
既然如此,那么就擱置在這里吧,畢竟沒有服役的航母那就是最強的航母。更搞笑的是,肯尼迪號這個月建造了95%,下個月說不定變93%了。
什么?這玩意兒還能倒退?因為美軍在拆零件往福特號上面裝啊,美國航母零件供應商很多在疫情時已經倒閉。
因此,對于各個系統都存在問題的肯尼迪航母來說,它何時才能夠服役,美軍心里都沒有底。而且美國現在因為航母數量不足,所以航母在服役之后再來調試系統的可靠性,所以福特號服役79個月了還沒有形成做戰力。
肯尼迪號可是在2011年切割的鋼板,這個建造周期,中國已經接連造完了2艘航母,山東艦和福建艦,而且福建艦都快要服役了,要知道肯尼迪號是福特級的二號艦,已經有了之前的經驗。相比之下福建艦完全是從零開始摸索。難怪美媒自己都說,福建艦和肯尼迪號可以看作是中美兩國造船能力的縮影。中國完全有能力在2035年前擁有16艘航母。
現在美媒自己都承認,140億美元的高昂成本,難以為繼的供應鏈,美國當下已經沒有再建造新航母的能力。
這種差距源于兩國工業基礎的根本差異。美國造船業勞動力規模從1980年的18萬人萎縮至2023年的7.5萬人,且平均年齡達54歲。反觀中國船舶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擁有35家10萬噸級船塢,造船工人總數達32萬,其中40歲以下技術工人占比62%。在數字化制造領域,江南造船廠應用的艦船建造管理系統(HZ-JCIMS)將福建艦建造成本控制在55億美元,僅為肯尼迪號預算(140億美元)的39%。
關鍵子系統研發能力對比同樣顯著。美國電磁彈射系統供應商通用原子公司承認,其系統能量轉換效率僅為60%,而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團隊研發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在福建艦上實現78%的能量利用率。在艦載機適配方面,殲-35隱身戰機與空警-600預警機已完成超過500次電磁彈射測試,形成完整艦載機體系,而美國F-35C與福特號的整合測試至今未達到預期效果。
到了2026年,尼米茲號退役,福特號不具備做戰力,斯坦尼斯號仍然還在大修,美國理論上擁有的航母就只剩下8艘,遠低于法律規定的11艘,這也意味著在缺少6代機喪失制空權以后,美軍也會因為航母數量的問題失去制海權。
而且不僅是航母,2025年美軍現役艦艇項目中,從“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到“星座”級護衛艦,幾乎無一能按時交付。
按照肯尼迪號缺少零件以及彈藥升降機還有電磁系統的缺陷的情況來看,第三艘服役的電磁彈射航母很有可能是我們的004而不是美國的肯尼迪號。那么到時美國的笑話就更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