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反天罡,歐盟要求中國電動車不許賣太便宜了。中國與歐盟達成了突破性的共識,歐盟尊卑撤銷對華電動車的額外關稅。但前提是,中國電動車出口歐洲,不許賣太便宜了,得加價!啥意思呢,就是中國車本來賣2萬歐元一臺,就有得賺。歐盟說不行,你一臺車至少得4萬歐元起步,讓你賺更多。
不少網友說攻守易型了。40多年前德國大眾桑塔納進入中國,原本計劃定價8萬塊一輛,中方說不行,你這太便宜了,主動抬到了18萬。當然,桑塔納這個事真不真,已經很難考證了。可以肯定的是,歐盟的主動抬價計劃,必然保真。明明價格更便宜,才更有利于歐洲消費者。為什么歐盟偏偏要抬高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嗎?歐盟準備取消對中國電動車的額外關稅,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其實“最低進口價”的方案,并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2024年10月,我們就對歐盟提過,沒必要打關稅戰,用限價的方式對大家都好。可當時歐盟壓根不聽勸,還是堅持對華加稅,最高加到了45.3%,期限是五年。可如今剛剛過去半年,歐盟態度怎么突然180度大轉彎呢?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特朗普暴擊歐盟汽車產業,逼得歐盟只能向東看。特朗普一直吐槽歐洲人不買美國汽車,卻把歐洲汽車傾銷到美國市場,讓美國吃了大虧。3月26號開始,特朗普先是對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加稅25%,又對歐盟來的商品全部加征20%關稅。歐盟每年四分之一的汽車出口,都得依賴美國市場,2024年就出口了384億歐元。特朗普的關稅戰,確實把歐盟汽車產業打懵了。
歐盟對美出口承壓,就得一邊擴大內需,一邊擴大其他出口市場。這個時候,歐盟對華讓步就顯得很重要了。緩和中歐汽車關稅矛盾,既有利于減少中國汽車對歐盟內需市場的沖擊,又能避免與中國打關稅戰。畢竟中國也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歐盟自己的汽車、機械化工、農產品等商品,也得靠中國市場來消化。
二是,主動讓中國車賣得更貴,利好歐盟自己的汽車產業和就業。這其實跟當年中國進口車都非常貴,邏輯差不多。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車市,無論德系、美系、日系,價格基本都得10萬往上。外國車在高端市場斗法,給了國產品牌發展中低端市場的巨大機遇。比如當時5萬以下的夏利,堪稱“普通人的快樂車”,直接一車封神。
可如今呢?攻守易型了,歐盟想要的就是這么個效果。歐盟汽車市場份額,接近一半都集中在2到4萬歐元的價格區間。如果最終規定,中國進口車最低價格不能低于4萬歐元每臺,那么歐盟的核心中低端市場,就可以徹底避免被中國品牌沖擊了。對于中國車來說,更多的高端車型也能絲滑入歐,爆賺更多的利潤,實現雙贏。而歐盟呢?則堅守中低端市場,保護本土產業,也能大規模失業。
三是,歐盟想以時間換空間,追趕中國新能源車技術。汽車產業影響了歐盟1300萬員工就業,占歐盟GDP總量7%,實在是太重要了。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時代,歐盟確實落后了。歐盟之所以排斥中國電車,非要打關稅戰,無非就是想人為制造壁壘。然而把中國車擋在外面,更改變不了歐盟電動汽車落后的局面。
相比于一刀切的關稅戰,“最低進口價”模式有兩大好處。既能讓歐盟避免技術斷檔,學習和追趕中國新能源車技術,又能保障歐盟本土汽車產業,不至于被中國汽車一波沖垮。簡單來說,歐盟可以用時間換空間,來反向追趕中國。兩全其美,歐盟自然也就愿意重新坐上談判桌了。
歐盟對華妥協讓步,也再次印證了,全球化時代,封閉和對抗沒有出路。中方主導的平等溝通,合作共贏,才是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