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鄭慧、熊思東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陳瑞珍共同通訊在Cell Discovery上在線發表題為“Targeting Viperin prevents coxsackievirus B3-induced acute heart failure”的研究論文。研究者出乎意料地發現,Viperin缺乏并不促進CVB3感染,但保護小鼠免受CVB3誘導的AHF。
重要的是,心臟特異性表達的Viperin可導致心功能障礙。機制上,CVB3編碼的3C蛋白酶通過降低UBE4A來挽救心肌細胞中蛇毒素蛋白的表達。Viperin反過來與STAT1相互作用并降低STAT1以激活SGK1-KCNQ1信號傳導,并最終導致心臟電功能障礙和隨后的AHF。此外,研究設計了干擾肽VS-IP1,阻斷viperin介導的STAT1降解,從而預防cvb3誘導的AHF。本研究首次建立了CVB3與心電功能障礙之間的信號通路,并揭示了靶向Viperin的干擾肽治療CVB3誘導的AHF的潛力。
心力衰竭(HF)影響著全球約2300萬人,由于死亡率高,給公共衛生帶來了越來越大的負擔。HF是一種由功能和/或結構性心臟異常引起的進行性臨床綜合征。HF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心肌收縮力降低,這通常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功能下降,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和左心室縮短分數(LVFS)降低。此外,血清腦型利鈉肽(BNP)是臨床實踐中診斷急性HF(AHF)常用的金標準標志物。
最近的研究發現多種重要分子參與調節不同刺激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例如,據報道,Hippo通路、MARK4和磷酸二酯酶4D在缺血性HF中起著重要作用。SERCA2a、BET溴結構域蛋白和線粒體DNA調節橫主動脈收縮(TAC)誘導的HF。此外,β2-腎上腺素能受體再分布可影響充血性心力衰竭。盡管這些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但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CHF上。介導AHF的關鍵分子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柯薩奇病毒B3(CVB3)是一種常見的病原體,可誘發AHF和CHF。在過去的二十年里,CVB3誘發的心臟病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增加。嚴重的CVB3感染可導致AHF,這是中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常見原因。迄今為止,一些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是由CVB3誘導的心肌細胞損傷和宿主細胞炎癥反應介導的,是HF發病的重要促進因素。因此,在探索CVB3誘導的心肌炎的調節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然而,CVB3并不是唯一可以感染心臟并引起炎癥反應的病毒,但CVB3比其他病毒更有可能誘導AHF,這表明CVB3可以執行某些特定動作。值得注意的是,有充分的證據表明CVB3可以誘導心臟電異常,這逐漸導致功能性心臟異常,甚至AHF。與CVB3誘導的CHF不同,CVB3誘導的AHF通常不會因為快速發作而導致顯著的結構變化,只會導致功能性心臟異常。然而,CVB3如何特異性調節功能性心臟異常以觸發AHF尚不清楚。在這項研究中揭示了CVB3誘導Viperin介導心功能不全和AHF的關鍵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