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陰沉多雨的日子。作者駕車來到碼頭,等到退潮后,開始探索摩爾曼斯克的一大奇觀。我們像爬行士兵一樣,趴在濕漉漉的沙地上,鉆進碼頭的一處缺口。環顧四周——我們已經置身于一艘潛艇的艙段之中。潛艇就這樣被丟棄在岸邊任由腐蝕,確實感覺很奇怪。
我們身處的是一艘軍用潛艇——B-73號。在上世紀50年代,它曾用于彈道導彈的試驗。而到了1974年,它被除役,原本計劃報廢拆解,結果潛艇被割開后,竟直接被永遠封進了碼頭的混凝土之中。
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這艘潛艇的歷史:
照片中展示的是B-73號潛艇,屬于611型項目(后續按АВ611項目完成建造,并進行了АВ611К項目的現代化改裝)。這艘潛艇于1957年1月16日下水,1961年通過首次試航和驗收后,正式編入北方艦隊第16獨立潛艇支隊第12實驗潛艇中隊(16 ДиПЛ 12 ЭксПЛ СФ),以奧連亞灣為基地,并開始服務于軍事科研與試驗任務。
這艘潛艇確實有著引人入勝的經歷:它曾參加“海洋”系列演習、進行過科研航行、測試最新設備,甚至還執行過戰斗巡邏任務——期間曾在作戰訓練海域發現美國海軍核動力攻擊潛艇SSN-571“鸚鵡螺號”(Nautilus)。
值得一提的是,B-73號還承擔了蘇聯第一代液體燃料單級彈道導彈——R-11FM的飛行和結構測試任務。
1974年,B-73被正式從蘇聯海軍序列中除名,1975年其船員也被解散。此后,該艇被拖往摩爾曼斯克市的“綠角”拆解基地。
關于B-73的最后一條記錄可追溯到1985年,當時潛艇的一部分殘骸仍停留在該基地的淺水區。據目擊者稱,艇體的一部分后來被改建為某種訓練用途的裝置(УТЗ)。
摩爾曼斯克的綠角(Мыс Зелёный)不僅因位于著名的“保衛極地英雄紀念碑”山腳下而聞名,還因其所在地是一個船舶拆解基地而廣為人知。雖然規模不大,但我想許多人都會注意到它:船體殘骸裸露在外,岸邊堆滿金屬碎片,還有燃油的痕跡——這一切在退潮時展現出一幅頗為陰郁的景象,曾經的油輪、拖船、小艇的“骸骨”緩緩從水中顯現出來。
如今,船只拆解的強度早已不如從前。部分基地已被改建成一個碼頭,許多摩爾曼斯克人喜歡在那里釣魚。岸邊的廢金屬也一年比一年少。偶爾還能看到有人在那里拆解又一艘銹跡斑斑的老駁船。而在過去,不僅有民用船只在那里走完“最后一程”,甚至還有軍艦。時間無情,不放過任何人,連潛艇也難逃被拆成廢鐵的命運。
1974年,B-73被正式除役,1975年解散了船員編制,隨后被拖往綠角,準備拆解為金屬廢料。
關于B-73的最后消息來自1985年,當時這艘潛艇的殘骸仍可見于拆解基地的淺水區域。據目擊者稱,船體的一部分后來被改造成訓練技術裝置(УТЗ),其余部分則被處理銷毀。
在土地、水泥和瀝青的覆蓋之下,這艘潛艇的堅固船殼仍然作為建筑地基的一部分,靜靜地躺在那里——許多從這里經過的人對此毫無察覺。
如今,人們仍然可以進入這艘潛艇,盡管開放區域很有限,而且那部分也經常被水完全淹沒。造成這種情況的不只是從道路流下的小溪。
有些艙室只能通過狹小的通道進入。比如我們這次就不得不用現場的材料搭建簡易通道。
令人驚訝的是,有些金屬部分依舊保存良好,包括密封門。
銹蝕的結構中透出的光線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畫面。
艙室一個接一個,最終我們來到了這艘潛艇最有趣的部分——柴油機艙,里面還殘留著部分柴油發動機。在藍色濾光片的映襯下,照片仿佛是在水下拍攝的。
雖然這艘潛艇不再漂浮于海中,但有時它還是會長時間被水淹沒,仿佛帶走了它唯一的常駐“船員”——海星們 我們當然不想與它們“同歸于盡”,于是決定盡快撤離。
如今,對公眾開放的僅是潛艇中的兩個小艙室,人在里面只能彎著腰緩慢移動。潛艇的大部分已經永遠埋藏在厚厚的沙層之下。
說實話,一開始作者根本不打算進去——她非常害怕一切與水相關的事物。潮漲潮落對我來說簡直是異世界的存在。但我男朋友說服我去克服恐懼,于是我走進了這艘被封進碼頭的潛艇內部。
我完全不后悔。真的,這次決定讓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如果你也計劃前往這里,一定要提前查看潮汐時間表!
最誠摯的祝愿——你的小眾旅行向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