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秦腔窮”打碎對中東的濾鏡,老王奔走多國,解釋來龍去脈!
千萬粉絲的伊拉克博主“老王在中國”,干了一件讓人稱快的事,短短幾天內從中國飛到阿拉伯幾個國家,在當地電視臺說不要再對中國人說“秦腔窮”了!
對于老王的第一印象,就是沒哥哥視頻開頭說的“呀哈比比,我是你們的好兄弟老王”。
接著就是在全國各地的逛吃活動,真的比絕大部分中國人吃過的美食種類都要多!
中國現在已經成為美國的頭號對手,因此這次美國對全球上漲關稅,主要目標還是中國。
中國的崛起,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越來越多人走出去了。帶出去的不僅是中國的影響力,還有文化碰撞。
01
在過去一百多年時間里,因為一些刻板的印象,讓外國人覺得中國還是非常愚昧的,落后的。
就會用一些刻板的詞匯來稱呼中國,比如我們小時候看到的什么為什么沒有辮子,還有幾個月前出現在網絡上的“秦腔窮”。
我相信絕可能99.999%的中國人,當時都是第一次聽說“秦腔窮”這個詞匯。
網上看到很多地方關于“秦腔窮”的說法是,當年中國老公被賣豬仔一樣,來到了美國,各種挖礦,修建鐵路。
這些勞工被稱為“苦力”,加上中國人的發音和“清朝”(qing dynasty)相似,所以美國人用“秦腔窮”這一組合來侮辱中國人。
《唐人街探案1990》里面講的就是當時的故事,只是我們從過去那么多關于這段背景的介紹,都沒有看到“秦腔窮”這類詞匯的出現。
上面說法來源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看一些短視頻知道,“秦腔窮”這個詞出現在了中國博主在敘利亞的視頻里面。
也看了不少中國人在中東的視頻,發現他們一般稱呼中國是“秦”,喊“秦腔窮”屬實是歧視了。
此外像敘利亞的一些博主,說敘利亞多美好,然后中國博主就去玩了。就發現了,原來我們一直被人家叫“秦腔窮”,頓時濾鏡就沒了。
02
回到老王的故事里,從伊拉克來的老王,在中國呆了十幾年,小時候見到了自己國家的戰火,長大了見證了中國的高速發展。
對“秦腔窮”這樣詞匯感受更加深刻,所以能看到和中阿衛視記者方浩明,在中東多個國家,去介紹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
老王就在72小時里面,還是帶病和方明浩穿梭在巴格達、多哈、迪拜各個電視臺。
還在迪拜的網紅直播間里面,百萬網友觀看,科威特觀眾打出"對不起,我們學會了尊重"的彈幕時候,老王雙眼也濕潤了。
03
從144小時過境免簽活動,到甲亢哥在中國直播的反響,還有那么多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外國人。
不僅是中國人走出去,外國人也走進來,這種文化的碰撞。
也需要對中國,和外國當地都了解的外國人,做文化的使者,溝通雙方,促進友好交流。
可能這也是這兩年不少節目去中東拍攝,像《快樂再出發3》,再往前的《花兒與少年》,都出現在中東拍攝的原因吧!
有時候覺得中國能復興是沒有原因的,有些國家一直處于貧窮,戰亂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不是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