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的“綠色風暴”
最南川
三河市強制統一店招為綠色的政策,本質上是權力對城市美學的粗暴干預,折射出地方治理的深層病灶。該政策以“城市規劃”為名,卻暴露出三重矛盾:
其一,合法性危機。
政策依據《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僅為縣級規范性文件,無權設定禁止性條款。城管部門擅自擴大禁用顏色范圍(如新增黑色),且未履行聽證、公示等法定程序,執法行為已涉嫌違反《行政許可法》。更荒誕的是,國際連鎖品牌可豁免,普通商戶卻需自費更換,這種“區別對待”直接違反平等原則。
其二,商業生態破壞。
強制改色導致品牌辨識度驟降,蜜雪冰城紅色招牌被涂綠后,消費者誤認其為山寨店,客流量下降30%。兒童醫院的紅十字標識被迫改為“綠十字”,不僅違反國際慣例,更在緊急情況下影響公眾識別。商戶承擔的經濟成本尤為沉重,單店更換費用達2000-10000元,相當于半月至數月房租,而政府未提供任何補貼,實質是將310萬元改造成本轉嫁商戶。
其三,治理邏輯異化。
政策執行暴露“權力審美霸權”——以“高端化、綠色化”為名,行形式主義之實。地方主政者的個人偏好(如網傳市委書記偏愛綠色)與“文明城市”評選指標形成共振,催生“一刀切”治理。這種“可辨識性”追求,將城市多樣性壓縮為單調色塊,最終導致“千店一面”的審美災難。
對比其他城市經驗, 杭州推行“菜單式店招備案”,允許商戶自主設計并提供400余種模板;天津強調“因店制宜”,保留老字號特色。這些案例證明,城市管理完全可以在規范與活力間找到平衡。而三河的做法,恰如北京大學王錫鋅教授所言,是“權力結構中對上負責”的必然產物,其代價卻是商戶權益受損、城市煙火氣消散。結語:城市治理的溫度,不在于招牌顏色是否統一,而在于能否包容多元、尊重個體。三河市的“綠色風暴”,終將被證明是一場脫離實際的治理鬧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