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尼克松曾經當面向毛澤東、周恩來許諾,要在第二任期內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但“水門事件”使他無法兌現諾言。中國方面關注著新總統的態度。
當過橄欖球運動員的福特身體健壯,看上去似乎挺有魄力,其實他為人和藹,還缺乏領導能力,也不擅長外交;因而,對能干的博士基辛格的信任甚至超過了尼克松。他接任總統后在尼克松的閣員中首先召見的就是基辛格,要其留任國務卿。
在基辛格的建議下,福特就任總統后,在對華問題上作出了兩個姿態。
其一,福特在白宮的總統橢圓形辦公室上班的第一天,就會見了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黃鎮,重申美國將繼續遵循上海公報的原則,繼續追求同中國關系正常化的目標。
其二,福特寫信給毛澤東,信的內容稱其政府沒有比“加速”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更為重要的事情了;還說基辛格應訪問北京,討論實現關系正常化的細節。
但這也只是兩個象征性的表示而已,中國人從來都是有“聽其言而觀其行”的傳統的。睿智而敏銳的中國領導人很快就對這位繼任總統能否實現尼克松所作的承諾心存懷疑和十分不安。從為基辛格新的訪問所作的具體準備中,中方發現,基辛格的日程并非加快實現關系正常化的進程,而是試圖表示這只不過是邁向關系正常化進程中的一個步驟而已,實際上拖延的最終結果是要等到美國的國內政治允許白宮中止與臺灣的關系。
福特因其是未經選舉而接任總統的,其政治地位自然很脆弱。當時,美國還在遭受通貨膨脹、經濟蕭條,加上福特只剩下兩年任期就得參加1976年的大選,他大部分的精力將用于準備競選上。因此,在1976年大選獲勝之前,他是無法推進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只能在這個問題上采取拖的辦法,而寄希望于1976年大選獲勝之后。
在福特的影響下,基辛格在推進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上也失去了昔日的熱情。基辛格是在尼克松辭職后的一個星期開始制定訪華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向中國領導人保證美國對華政策的連續性,也為了抵消已經確定日程的同蘇聯人高級會談的影響。
基辛格希望至少安排兩次訪華:一次在9月間,一次在年底。但實際情況是,他只能在這一年的11月下旬從蘇聯返回時順道來北京。這次,善搞地緣政治的基辛格耍了一點并不高明的“小聰明”,竟然同意在中蘇邊界上的城市舉行美蘇首腦會談,然后再訪問北京,以強調美蘇關系緩和對中國利益的影響,從而迫使中國接受美國的政治目標。這表明基辛格還沒有充分了解中國人,他的做法只能使中國人忿然。中國領導人仍然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他肯定要在北京碰軟釘子。
1、基辛格與鄧小平的交鋒
1974年11月25日,基辛格在海參崴蘇美最高級會談結束后的返美途中乘專機來到北京。這次,基辛格全家都來了,包括夫人南希及其兒子和女兒。
基辛格在首都機場剛下飛機,前來迎接的喬冠華在握手擁抱時,弦外有音地對基辛格說:“博士,你過去來北京,都是從南面或者是從東面來的,你這次是從北邊來的。不知道博士是否知曉,影響中國天氣的寒流都是從北邊來的。”
基辛格抵達的當晚,就攜帶全家在鄧小平的陪同下去醫院看望住院治療的周恩來。周恩來請基辛格給患病的尼克松捎去問候,卻并沒有說給新接任總統的福特捎去問候。
11月26日、27日、28日,鄧小平與基辛格連續進行了四輪會談。中方在場的有外長喬冠華,美方有新任駐華聯絡處主任喬治·布什。
第一輪會談開始時,基辛格為了緩和談判氣氛,指著擺在面前厚厚的三大本提要手冊,說:“我將開始把這幾本手冊,從頭到尾給你念一遍。”
鄧小平幽默地說:“博士,你這幾本手冊有幾噸重?”
基辛格故弄玄虛:“有好幾噸重。還準備了不少,這僅僅是開場白。”
鄧小平機敏而堅定:“我們方面沒有任何手冊,我們只有小米加步槍。”
在談到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時,鄧小平嚴肅地說:“我必須先放一炮。”
基辛格問:“對我?”
鄧小平說:“空炮還是真炮,看你喜歡哪一種。那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如你們所說,你們欠了我們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基辛格還是亮出了美方的觀點。
基辛格說:在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問題上,問題是我們怎樣完成這一過程。我想將我們遇到的問題分成幾部分:這就是臺灣外交地位問題、與我們的外交關系問題以及我們在臺灣的軍事力量問題和我們承擔臺灣的防務問題。我們的問題與日本不同,或者說,在這個問題上不同于與你們已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任何國家。
首先,我們存在著正式的防衛關系,美臺間訂有《共同防御條約》;其次,在美國存在著一大群人,他們在歷史上就是親臺派。在這種情況下,美方提出:第一,美國準備按日本模式解決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需有一種變通,即我們在臺灣維持一個聯絡處,在北京建立使館;第二,確定美國從臺灣撤軍的時間表,到1976年夏天撤出一半,剩下的在1977年底全部撤出。但在撤軍的過渡期,我們還沒有找到妥善解決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問題的方案,希望中方聲明和平解放臺灣,以便美國考慮放棄美臺防御關系。
…鄧小平盯著基辛格,這是美方在臺灣問題上立場明顯的倒退,因而心里十分不快。基辛格自知是理虧,說話有些吞吞吐吐,不很流暢。
不待基辛格將話全說完,鄧小平就打斷他的話道,問道:就這些啦?
基辛格:是的。這是基本的,因為美國有法律上的問題。
鄧小平一言挑明:實際上,這條法律是由你們自己制定的,對嗎?
基辛格:哪條法律?
鄧小平:你們就是那些制定法律的人。就是你們對臺灣防衛承諾的法律,那是你們自己確定下來的。
基辛格:當然,這完全是真實的。
鄧小平直截了當地指出:好。既然你們可以制定法律,那自然你們也可以廢除它的。
基辛格:這也是真實的。我們的觀點不是那不能做。我們的觀點是我向你解釋的那些原因…
鄧小平:你的考慮,從本質上說,我們感到,它還是一中一臺的變種。
基辛格:為什么是這樣?
鄧小平:主要是你們的立場倒退了,改變了聯絡處的立場。
現在的情況是,你們在北京建立了聯絡處,我們在華盛頓也建立了自己的聯絡處,你們在臺灣還保持著大使館。這本身表明,還不存在關系正常化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如果你顛倒一下位置,在北京設立大使館,在臺灣設立聯絡處,這不是改正問題的方式。人民會得出一個結論,這實際上是一臺一中的翻版。因此我們發現難于接受這個方案。
基辛格:我們希望實現的,是同臺灣一步一步地分離…
鄧小平:很明顯,解決臺灣問題的時機還不成熟。至于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式,就解決臺灣問題而論,假定你們斷絕同臺灣的外交關系,臺灣問題應該留給我們中國人自己來解決。至于我們用何種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我相信毛主席已經在他的談話里講得很清楚了。
基辛格: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毛主席聲明了兩點:一個他相信問題最終要用武力來解決;但他也說,中國可以等待一百年使問題得到解決。
鄧小平:是的,他是那樣說的。當然,一百年這個數字是象征性的。
基辛格:當然,我理解。我要說的是,一百年以后,我將不再是國務卿了。
鄧小平:毛澤東主席已經把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部事務、它應該留給中國人來解決講得很清楚了。
基辛格:我同意。這也正是我保存的談話記錄。
在這幾輪會談中,在廣泛地談到核武器、緩和、中東沖突、柬埔寨問題、中蘇關系及能源危機等世界上別的問題之后,話題又回到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問題。
鄧小平重申了中方的關系正常化三原則。
鄧小平:博士閣下,中方只能按照日本模式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一旦華盛頓終止了它與國民黨當局的《共同防御條約》,臺灣問題就成為中國人自己解決的內部事務。在這一過程中,任何形式的評判和保證,以及任何形式的卷入,我們都不予接受。如果是你們還需要臺灣,以及你們國內還有困難,還有待于時間,那么,我們可以等待。
在11月28日下午舉行的最后一輪會談中,雙方各自談了對世界形勢的認識。基辛格說到因為歐洲和日本不能構成強大的戰略力量,而承認說美國基本上處于世界的“第一線”。
鄧小平委婉地反駁了美國在所有的地方都處在“第一線”的說法。
鄧小平:…剛才博士幾次說到開炮問題。似乎博士對炮火非常關注。
基辛格:我要深挖洞。
鄧小平:我贊成深挖洞。可炮必須開。博士說,炮火的頻率和精確度都提高了,由于精確度提高了,炮火能否停下來就不好說了。我認為,研究一下炮開得究竟有沒有道理是必要的。因此,我想提出這一點以引起你們的注意是有用的。也就是說,現在在許多問題上,美國正處于第一線。當然,美國也并不是在所有的問題上都處在第一線。
基辛格正想說什么時,鄧小平看了一下時間,暗示會談該劃句號了。鄧小平最后以一句幽默作為結束:“閣下對炮感興趣,可以多研究我們的大炮。”
由于美國從原有的立場上倒退了,當時美國的評論家們普遍認為,基辛格此次訪華“受到了冷落”。盡管基辛格表達了包括會見毛澤東在內的全部的興趣,但被告知由于毛主席正在長沙而“不方便安排會見”。
后來,基辛格從另外的渠道聽說毛澤東在長沙會見別的外國客人,他只好悻悻然地去了蘇州。
2、最后一次與毛主席會談
基辛格再次見到毛澤東,已經是十個月之后的事了。1975年10月19日,基辛格為準備福特總統訪華之行又一次來到北京。基辛格與鄧小平進行了數次會談,在即將離開北京的時候,才被告知毛澤東將會見他。這是毛澤東與基辛格的最后一次會見。在不到一年之后,毛澤東就辭別人世了。
會見是在10月21日傍晚6時25分至8時05分進行的,地點仍然是在中南海毛澤東的書房。副總理鄧小平、外長喬冠華、駐美聯絡處主任黃鎮參加了會見。
毛澤東堅持站著歡迎他們進屋,握手寒喧,并讓攝影者拍照。可以明顯地看出,毛澤東身體已經很虛弱了,站著談話已經相當困難。他與基辛格夫人握過手后就坐下來了,要了一張便條,寫下了他要講的話,說基辛格夫人個頭比基辛格還大。然后,毛澤東再度站起來,歡迎其他的客人。拍照后,基辛格隨從的官員被請出房間,美方只有國務卿基辛格、聯絡處主任布什和洛德留下來談話。
毛澤東講話已經十分困難,是由唐聞生與王海容重復他說的話,確認沒有錯,然后才進行翻譯。要不然就是由他的護士拿著一本記事本,讓他把要說的話寫在上面。在整個會談過程中,毛澤東都不斷用力地用手和手指做出手勢,以強調他的重點。從談話內容看,他的頭腦很清醒,思路還明晰。
毛澤東:你知道我渾身是病,我很快就要上天堂了。
基辛格:不會的。
毛澤東:快了。我已經收到上帝的邀請函了。
基辛格:我希望你還要很長的一段日子才會接受邀請。
毛澤東:我接受博士(醫生,一語雙關)的囑咐。
基辛格:多謝。(美國)總統非常希望能夠訪問中國,也非常希望能和毛主席見面。
毛澤東:我們誠摯地邀請他來訪。
基辛格:我們非常重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
毛澤東:是蠻重要的,但沒那么重要。(用手指作手勢)你們是這個(兩個手指中間空間比較大),我們是這個(兩個手指中間空間比較小);你們有原子彈,我們沒有。
基辛格:是的,但是主席過去常說,軍事力量不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
毛澤東:副總理鄧小平說過,小米加步槍。
基辛格:我們有一些共同的敵人。
毛澤東:是的。
基辛格:你用英文說,也寫下來了。能不能把這給我?
毛澤東:好。(他把他寫下的便條遞給基辛格)。
基辛格:我看主席學習英文大有進步。我說過,我們有共同的敵人。
毛澤東:不(把兩個手指握得很近)。所以你們和他起了爭執(指著副總理鄧小平)。昨天,你對他說到,美國對中國無所求,中國對美國也無所求。我的看法是,這種說法一部分是對的,一部分是錯的。臺灣是小問題,全世界才是大問題。(開始咳嗽了,護士幫助)要是無論哪一邊對另一邊都無所求,你們干嘛要到北京來,我們又為什么要接待你和貴國總統?
基辛格:我們到北京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敵人,也是因為我們認為你們對世界情勢的看法比我們打交道的任何國家都要清楚,而我們和貴國若干觀點一致…相當多。
毛澤東:那樣靠不住。那些話不可靠。…(拍自己的兩個肩膀)我們認為你們做的是從我們的肩膀跳到莫斯科去,這些肩膀現在一點用都沒有了。
基辛格:我們在莫斯科什么都得不到。
毛澤東:但是你能在中國取得臺灣。
基辛格:我們能在中國取得臺灣?
毛澤東:但是你們現在有中國的臺灣。
基辛格:但是我們總有一天會解決這件事情。
毛澤東:在一百年內。
基辛格:上次我到這兒主席也是這樣說的。
毛澤東:的確。
基辛格:至少,我不認為需要一百年。
毛澤東:要是現在你把它送回給我,我也不要。因為它現在要不得。現在那兒有非常多的反革命分子。一百年的話,我們會要它。(作打的手勢)我們將會為得到它而打仗。
基辛格:不是一百年。
毛澤東:(做手勢,計數)很難講。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實在難說得很。
接著,毛澤東談到了歡迎福特總統來訪,也談到了自己的具體病情。
基辛格:主席,我看了我們兩年前的對話記錄。我認為它是最深入的國際事務記錄之一。我們對它非常重視。
毛澤東:但有些事我們必須等待觀察,我做的一些評估還有待客觀的情勢來推動。
兩人在討論了美蘇在歐洲的爭奪、在歐洲打仗會不會使用核武器等問題之后,毛澤東談起了經常愛看報上的國際新聞,就說起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是猶太家族擁有的。
基辛格:《華盛頓郵報》現在不是了。
(詢問布什主任)布什:主掌《華盛頓郵報》的格雷厄姆夫人確實是猶太人,她是麥耶先生的女兒。
基辛格對毛:你說的沒錯。
毛澤東:經營者都是猶太人。
(對布什感興趣,看著布什)你這位主任在北京處境艱困,為什么不來找我?
布什:我今晚能來這兒,真是榮幸。我認為您很忙,沒有時間接見聯絡處主任。
毛澤東:我不忙,因為我不用去管所有例行性的事務。我只看國際新聞。你們不曉得我的脾氣。我喜歡人們罵我(提高聲調并用手拍打椅子)。你們一定會說毛主席是一個老官僚。這樣的話,我會快一點與你們見面,而且會急著想見到你們。如果你們不罵我的話,我就不會見你們,寧愿睡大覺。
基辛格:這對我們很為難,特別是叫你為官僚。
毛澤東:我批準(用手重擊他的椅子),外國人都在我面前拍桌子。罵我的話,我只會感到高興。
基辛格: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不自然。除非是出自策略上的權謀。
毛澤東:但我的確是個官僚,而且還是個軍閥。這是蘇聯給我掛上的名號。
基辛格:但蘇聯對中國的評價與我們不相同。
毛澤東:他們每天都在罵我,每天。因此,我接受這兩個稱號,軍閥與官僚,再榮幸不過。而且,你們也說過我是個戰爭販子及侵略者。聯合國通過一項美國支持的決議,宣稱中國侵略朝鮮。
基辛格:那是25年前的事情了。
毛澤東:沒錯,所以它和你沒有直接的關系。那是杜魯門時代的事。
基辛格:是的。那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們的想法已經改變了。
毛澤東:(摸摸頭頂)但決議還沒有取消。我仍然戴著侵略者的帽子。我仍然把這視作無上的榮譽。好極了,非常好。
次日,在基辛格離開北京的那天深夜,基辛格與喬冠華討論美國的聲明草案。喬冠華拒絕了美方建議的公報,提出了一個美方覺得不能接受的公報,基辛格也拒絕了。喬冠華外長明確地說,中國準備舉行不要公報的高級會晤,這使基辛格很惱火。會議在凌晨中斷,沒有達成協議。
分手時,喬冠華表示說,中國政府不能保證美國總統將受到熱烈的歡迎。有評論說,這次基辛格是從北京兩手空空地返回華盛頓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