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利比亞西南部塔卡科里巖棚中發現了兩位女性木乃伊的遺骸。經DNA分析,這些7000年前的遺骸屬于一個此前未知的古人類支系。這一發現不僅挑戰了學界對北非早期人類遷徙與交流的認知,更揭示了撒哈拉地區在“綠色撒哈拉”時期(約5000至14500年前)獨特的族群隔離現象。
基因獨特性改寫人類遷徙圖譜
這兩具木乃伊的DNA顯示,其基因構成與同時代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中東及歐洲人群差異顯著,反而與15000年前摩洛哥洞穴中的狩獵采集者高度相似。這表明,盡管當時的撒哈拉地區水草豐美,為不同族群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環境,但這一支系的人類卻長期處于孤立狀態,幾乎未與其他遷徙至此的族群通婚。更令人意外的是,相較于同時期非洲以外古人類(如中東農民)體內1%-2%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塔卡科里木乃伊僅攜帶微量尼安德特DNA,進一步佐證了其基因的獨特性。
綠洲中的“文化孤島”
研究指出,該族群雖身處“綠色撒哈拉”這一交通要沖,卻未與外來者發生大規模基因混合。考古證據顯示,約7000至8000年前,撒哈拉地區已出現畜牧活動,傳統觀點認為這是中東牧民遷徙帶來的技術傳播。然而,塔卡科里木乃伊的基因中并未發現中東農民的遺傳痕跡,表明畜牧技術可能通過“文化擴散”而非人口遷移傳入。這意味著當地族群通過交流學習掌握了畜牧技能,但依然保持了自身的基因獨立性。
現代北非人的遠古基因烙印
盡管這一支系已不復存在,但其基因仍構成現代北非人群的重要成分。研究團隊強調,該發現凸顯了北非人群遺傳背景的復雜性,其獨特基因遺產至今仍在延續。例如,現代北非人體內約三分之一的基因可追溯至這一古老支系,成為他們區別于其他地區人群的關鍵特征。
重新定義早期人類互動模式
此次發現顛覆了學界對史前人類交流模式的假設。主導研究的娜達·薩勒姆博士表示:“這一支系的長期孤立表明,即使在地理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某些族群也可能選擇維持文化獨立性而非基因融合。”這一結論為理解早期人類社會的技術傳播與族群關系提供了新視角——文化借鑒與基因混合并非必然同步發生。
改寫史前敘事的“基因時間膠囊”
塔卡科里木乃伊的發現如同一枚“基因時間膠囊”,揭示了撒哈拉地區曾存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古老人類分支。他們的存在不僅填補了非洲人類演化史的空白,更迫使學界重新審視早期技術傳播與基因交流的關系。這一支系的消逝雖未留下直系后裔,但其基因遺產仍深植于現代北非人的血脈中,成為人類遷徙史詩中一段隱秘而關鍵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