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瑜(約1576—1655),字潤甫,號浮白、蘿庵,明代江蘇蘇州書畫家,以山水畫聞名。其藝術生涯分為兩個階段:早年受趙左影響,承襲吳門畫派遺風,融合董其昌筆法,強調詩意布局與筆墨氣勢;晚年受王時敏、王鑒影響,上追宋元諸家,筆墨蒼潤,意境深遠。《溪山寫勝冊》創(chuàng)作于其中年時期,是其藝術風格的集中體現,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寫勝冊》為紙本設色,縱24.8厘米,橫41.3厘米,共包含多幅山水小品。
布局結構:運用遠近、高低、疏密等手法,營造深遠空間感。如“云山仙閣”中,遠山云霧繚繞,近處仙閣清晰可見,形成鮮明對比;“平野蒼柏”則通過蒼柏、古壁、平野的疏密安排,展現寧靜深遠的意境。
筆墨技法:以干濕濃淡的墨色和勾、皴、擦、點、染等筆法,生動表現山水形態(tài)。如“崇山村舍”以細膩筆觸和淡雅墨色描繪村舍依山、溪橋流水的寧靜景象;“輕帆駛渡”則通過濃淡相間的墨色和流暢線條,展現輕帆駛渡的動態(tài)美感。
詩意表達:通過描繪山水景象寄托情感。如“溪山攬勝”中題詩“攬勝憑高一眺眺,眼中萬里興悠悠。溪山有意留人住,天地無情任客游”,與畫面相得益彰,提升藝術價值。
卞文瑜早年作品因“落墨太松,失之弱耳”而受批評,晚年則因結識王時敏、王鑒,臨習董源、巨然及元四家真跡,風格成熟。王鑒評價其晚年作品“筆法遒美,元氣靈通,與生平畫迥不相類”。吳梅村在《畫中九友歌》中贊其“畫龕巨幅千峰稠,小景點出林塘幽。晚年筆力真滄州,幅中鶴綠輕王侯”,概括其藝術成就。
《溪山寫勝冊》不僅是卞文瑜藝術風格的代表,更展現了明代山水畫的審美追求。其獨特的布局、筆墨與詩意表達,體現了畫家對自然山川的熱愛與藝術理念的追求,為后世研究明代山水畫提供了重要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