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接診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疼痛。
疼痛是人體對傷害機體的各種刺激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的強弱決定于人體內痛閾的高低。痛閾,是指引起人體痛覺的刺激強度。常用的痛閾有二:其一,痛知覺閾,是開始知覺到痛的最小刺激強度。其二,痛耐受閾,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強度。痛閾的大小有個體差異,不同的部位也有差異。
痛閾的高低是可變化的,與人體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的疼痛體驗以及表現疼痛的行為,都受其注意、暗示等的心理因素以及生活經驗和個性特征的影響。常常有某些查不出任何器質性病變而訴說有各種疼痛的病人,長期服用大量止痛藥并不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如若其疼痛可獲得人們的關注和關懷,或人們對其疼痛過分關注或議論,都將加劇其疼痛的表現,甚至發展成異常的病態行為。因此,在身體器官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疼痛可能是一種由生活和工作過度緊張,或精神創傷等心理社會因素所引起的軀體癥狀,它也是解決心理矛盾和緩解恐懼、焦慮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這種情況常發生在患有疑病性神經癥、抑郁癥的病人身上。一個對病痛顧慮重重,精神高度緊張的病人,往往會加重疼痛;而一個面對疾病充滿治愈信心的人,往往可減輕疼痛,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轉化。此外,親人的安慰、鼓勵、撫摸等行為,可使患者得到慰藉,降低對疼痛的感受,從而減輕疼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