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特朗普還是不得不選擇了妥協讓步。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政府相關網絡平臺11日晚悄然發布信息,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豁免所謂“對等關稅”。
在此之前,科技公司才經歷了“高稅臨頭”的驚魂一周——蘋果緊急包機從印度空運150萬部、重達600噸的手機回美國,任天堂推遲了Switch 2在美國的新品上線,戴爾、微軟和聯想紛紛督促供應商盡快發貨到美國,尤其是3000美元以上的高端產品“能發多少就多少”,三星考慮到漲價影響已經向部分供應商砍單。
歐洲的芯片廠商,雖然還在關稅豁免的范疇,但已經籠罩在特朗普關稅大棒的陰影之下。阿斯麥CEO傅恪禮在4月3日就直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損害創新,這些關稅或將擾亂整個世界的貿易流動。
不可否認,電子信息產業早已深度嵌入全球產業大分工,“對等關稅”注定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歐洲芯片廠恐“雪上加霜”
幾天前,歐洲芯片巨頭意法半導體宣布未來三年將在全球裁員約2800人,旨在調整企業布局和削減成本。這次裁員比例達6%左右,預計意大利和法國的業務都將受到影響。
近些年,意法半導體和英飛凌、恩智浦并稱“歐洲芯片三巨頭”,在汽車和工業用的半導體領域,掌握全球主要市場份額。
但意法半導體的處境實則為幾大歐洲芯片巨頭的縮影。寧波大學中東歐經貿合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胡子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及,工業電子與汽車電子在2023-2024年正好處于收縮周期,出現了明顯的訂單減少和需求疲弱。意法半導體之外,英飛凌2024財年同樣出現營收下滑,預計2025財年業績也不樂觀,因此已啟動名為“Step Up”的節約計劃,包括裁減1400個職位及將另外1400個職位轉移到人力成本較低的地區。恩智浦2024年營收也出現下滑,其最大事業部汽車業務銷售下跌是主因,因此公司也在推動大幅裁員并對2025年持謹慎態度。
盡管這兩年大模型熱把“賣鏟人”送上了行業風口,但遺憾的是,歐洲的芯片廠商并沒能搭上AI芯片這趟疾馳的列車。
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歐洲幾大芯片廠的強項在于模擬芯片、功率半導體、射頻器件領域,主要應用于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等行業。但在AI領域,模型訓練和推理主要使用數字芯片,包括GPU、ASIC、FPGA等,這里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都在美國廠商手中。
因而幾周前,恩智浦、意法半導體、英飛凌、博世、阿斯麥、艾司摩爾、蔡司等十幾家歐洲芯片制造和半導體設備龍頭廠商,都在敦促歐盟委員會推出新的支持計劃。
胡子南指出,雖然歐盟《芯片法案》生效僅一年多,但原有法案成效有限,芯片設計、材料、設備等關鍵環節未被充分支持,加上歐洲只有英特爾在愛爾蘭生產先進制程芯片,其他芯片制造商仍使用較舊的制程節點。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歐洲應對全球技術競爭的壓力更是倍增。
歐洲芯片廠還在渡難關之際,特朗普的加稅風暴似乎已經若隱若現。據央視新聞,在特朗普4月2日宣布的“對等關稅”行政命令里,對金條、銅、藥品、半導體和木材制品給予了“對等關稅”的豁免,但業界普遍認為,推動高端制造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回流一直是特朗普的重要政策議程,這幾個行業預計很快就會成為下一輪關稅的打擊目標。這周四,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喊話,“對芯片的征稅很快就會開始”。
歐洲不少半導體廠商,主要市場都在中國和美國,已經提前對關稅大棒感到緊張。英飛凌首席財務官Sven Schneider在2月份就表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帶來了不確定性,特別是引發反擊措施的時候,關稅和反制關稅將是負面的。
近一個月,英飛凌股價下挫25.91%,意法半導體股價累跌20.47%,都反映出市場對關稅的擔憂。美國投行杰富瑞集團在一份給客戶的信里寫道,關稅帶來的任何中斷和不確定性都可能打壓傳統芯片的需求,從4月份開始,預計半導體需求和銷售將以比此前預期更快的速度放緩,所以分析師決定下調英飛凌2025財年的業績預期,對意法半導體、奧地利微電子(AMS)的業績前景更是持“高度謹慎”的態度。
美國難離亞洲供應鏈
4月13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方豁免部分產品的“對等關稅”答記者問。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東時間4月12日,美方公布相關備忘錄,豁免計算機、智能手機、半導體制造設備、集成電路等部分產品的“對等關稅”,中方正在對有關影響進行評估。我們注意到,這是繼美方4月10日暫緩對部分貿易伙伴征收高額“對等關稅”以來,對相關政策做出的第二次調整。應該說,這是美方修正單邊“對等關稅”錯誤做法的一小步。
對美國而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向現實妥協。據媒體統計,中國出口的電子產品在美國占有相當比例的市場份額——美國86%的游戲機(60億美元),79%的PC顯示器(50億美元),73%的智能手機(410億美元),70%的鋰離子電池(160億美元)和66%的筆記本電腦(320億美元),都要依賴中國進口。
如果不從中國采購,美國公司和消費者基本很難找到替代品。有媒體推算,如果特朗普對中國征收125%關稅的行政命令繼續有效,約1000億美元產品的價格可能會翻一番。不少華爾街分析師指出,在美國制造許多電子產品的成本將使其價格飆漲數千美元,還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建立完整產線和配套。
而在半導體領域,美國加稅恐怕也會面臨一系列連鎖反應。
張國斌向記者指出,海關對半導體加征關稅通常涉及原產地界定的問題,現在美國主要根據最后加工環節的所在地來定義原產地,也就是在哪里封裝哪里就是芯片的原產地,據此再決定征稅稅率。而目前亞洲是全球晶圓生產和芯片封裝的重地,尤其在封測環節,全球近八成的份額在亞洲地區,韓國占比約15%,中國大陸大概是10%,新加坡約3%,馬來西亞也占有一定比例。英偉達、高通、博通、Marvell這些美國芯片設計公司委托下單后,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格羅方德、聯電等代工廠大多是在亞洲完成晶圓制造和封測,所以特朗普一旦對亞洲或中國進口的半導體加稅,實際上會打擊到不少美國自己的企業。
面對美方的肆意加稅,中國對美反制關稅稅率已提高至125%,美國不少IDM廠商或要因此付出重稅的代價。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這周五(4月11日)發布《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明確“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
張國斌表示,英特爾、德州儀器、美光、ADI等美國芯片公司,采用從設計、制造、封測到銷售都一手包辦的IDM模式,晶圓制造的主要產能就在美國本土,在美國完成流片再送到亞洲進行封裝測試,所以出口到中國依然會按美國原產地計算關稅。德州儀器、ADI等不少模擬芯片廠商本來市場行情就很受挫,高關稅更會加速中國的國產替代,進一步流失中國市場份額。
不過,雖然特朗普目前迫于現實壓力,宣布豁免部分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的關稅,但一些分析師看來這也只是緩兵之計。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Gerard DiPippo在社交平臺中評論稱,美國宣布關稅豁免,主要是為了降低對中國一些關鍵商品的“進口崩潰風險”,減輕對美國科技公司和消費者的影響,不過,“這并不是轉向,而是一次戰術性喘息。”
胡子南提醒,特朗普一旦取消半導體關稅豁免,將對全球芯片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包括成本上升、需求減弱、供應鏈重組壓力增加,以及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