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國際局勢風云變幻,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打壓可謂是"花樣百出"!
從特朗普的145%高關稅到科技封鎖,從各種軍事挑釁到政治抹黑,這陣仗看得人直搖頭。
面對西方的"圍追堵截",很多人不禁要問:這些國家為啥對中國這么"敵意滿滿"?
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有一位美國戰略大師看穿了這一切。
他就是布熱津斯基——這位曾任卡特政府國家安全顧問的波蘭裔智囊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遲早會洗刷掉"百年恥辱",而西方對中國的敵意,根本上是害怕中國崛起動搖他們的霸權地位。
如今,當我們看到西方國家對華步步緊逼時,布熱津斯基的預言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布熱津斯基其人
1928年,布熱津斯基出生于波蘭華沙,二戰后隨家人移居美國,在哈佛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
作為現實主義國際關系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地緣政治思想深受麥金德和斯派克曼的影響,認為國際關系的本質是大國博弈,力量才是硬道理。
布熱津斯基在美國政壇上的崛起并非偶然。這家伙先是給約翰遜當了幾年智囊團顧問,后來又一手創辦了"三邊委員會"這個能量巨大的國際俱樂部。
但真正讓他"一鳴驚人"的是在1977到1981年間,這時候他當上了卡特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在這個位置上,他親手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歷史性大轉折。
1978年5月,布熱津斯基訪華時對鄧小平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美國已經下定決心",要與中國正式建交,隨后在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這被視為他最成功的外交成就之一。
除了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布熱津斯基還主導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行動,比如他積極參與中東和平進程,促成了1978年的"戴維營協議",為埃及和以色列的歷史性和解鋪平了道路。他還幫助美國與巴拿馬就運河問題達成新協議,化解了地區緊張局勢。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布熱津斯基的戰略思維遠超冷戰的簡單對抗邏輯。
他在1979年1月給卡特總統的備忘錄中寫道:"我們的長期目標是將中國納入我們試圖在世界主要國家之間建立的國際合作框架中。全球權力的分散使得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或蘇美共管的世界不再可能。"
這種洞見在當時是多么超前!
他不僅看到了中國在對抗蘇聯中的戰略價值,更預見到了冷戰后世界的多極格局,以及中國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即使在1970年代中國實力相對較弱時,布熱津斯基就堅信必須讓中國與美國的關系,比中國與蘇聯(后來的俄羅斯)的關系更緊密,如此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
直到2017年去世,89歲的布熱津斯基仍然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思想家之一,他對中國崛起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預測,為我們分析當今世界格局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西方討厭中國的四大真相:根本不是什么"價值觀"
西方國家常常打著"民主"、"人權"、"自由"的旗號來批評中國,好像他們對中國的不滿全是因為所謂的"價值觀差異"。
但布熱津斯基的思想告訴我們,真相遠比這復雜得多:
第一:經濟競爭的恐慌 - 中國制造業崛起讓西方慌了神
中國從"世界工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讓西方國家坐不住了。高鐵、5G、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
2023年中國GDP達到17794.78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的16.88%,2024年,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的GDP仍實現了5%的增長,這種強勁的增長勢頭讓西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直言不諱:"中國的電動車企業最有競爭力,如果不設貿易壁壘,他們將摧毀全球大多數汽車公司。"
這話說得多直白啊!
特朗普政府加碼對華關稅的背后邏輯,不正是擔心美國制造業被中國"搶走"了嗎?
面對中國的制造業優勢,西方的恐慌與日俱增。
第二:地緣政治的焦慮 - "一帶一路"動了誰的奶酪?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幾十年來習慣了在全球各地指手畫腳。
自我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迄今已經和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
這"一帶一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西方看到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迅速擴大,自然緊張不已。
原本是他們后院的非洲、拉美、中東,現在中國的投資和貿易都占了大頭。
中國已連續十多年是非洲最大貿易伙伴國,累計對非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這讓西方坐不住了,開始詆毀我國搞"債務陷阱外交",這不就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嗎?
第三:科技賽道的憂慮 - AI、量子計算,中國追得太快
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AI、量子計算、航天科技等方面,中國這些年的進步確實驚人。
2023年的全球AI專利申請數量,中國以37.8%的占比排名第一,遠超美國的24.3%。
西方對中國高科技崛起的擔憂已經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對中國芯片產業的封鎖,不就是害怕中國在這些領域趕上甚至超越他們嗎?
布熱津斯基早在1970年的著作《兩個時代之間》中就預測,未來世界將進入"技術電子時代",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掌握了未來。
這一預言如今已成為現實,中國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5G等領域的突飛猛進,讓西方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后來者"。
第四:話語權的流失 - 西方媒體一家獨大的日子到頭了
西方國家幾十年來控制著全球主流媒體和話語權,習慣了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判世界。
現在中國發展起來了,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這讓西方很不適應。
你看看西方主流媒體報道中國的口吻,不是"專制"就是"威脅",不是"操縱"就是"侵略",字里行間全是偏見。
為什么?因為中國的發展模式挑戰了他們的價值觀壟斷,讓他們害怕失去話語霸權。
布熱津斯基生前多次強調不要低估中國文明的延續性和適應性。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傳承,不會簡單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會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
這種判斷放在今天看來,多么具有前瞻性啊!
中美關系的演變:從戰略合作到戰略競爭
上世紀70年代,在布熱津斯基的推動下,中美關系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但隨著中國實力不斷增強,雙方關系也經歷了深刻變化。
布熱津斯基曾形象地比喻中美關系的發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可以想到這就像浪漫的初吻和上床之間的區別。當然,現在這兩者已經混在一起,但曾經有一段時間,這兩者之間至少有一段合適的間隔。"
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尼克松訪華開啟的中美關系,起初主要是政治層面的,到了70年代后期才逐漸深化為全面關系。
而現在,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這種關系正在從合作走向競爭。
布熱津斯基在2012年出版的《戰略愿景》一書中指出,全球權力中心正從西方轉向東方,中國和印度正崛起成為21世紀的主要參與者。
他分析認為,美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其價值觀和政策在全球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而這種吸引力下降主要源于三個因素:美國卷入了不受歡迎的戰爭、奉行被視為單邊主義的政策,以及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
布熱津斯基曾在采訪中表示,2025年之后,促進世界安全與穩定的最有效方式是將西方有效擴大,納入俄羅斯和土耳其。
而對于遠東地區,他建議美國的政策應該像19世紀英國對待歐洲那樣,作為外部平衡力量,而不是過度卷入其中。
然而,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顯然偏離了布熱津斯基的思路,轉向了全面遏制的路線。
布熱津斯基生前曾警告說,美國應該反思自己的行動是否會加速"最危險情況"的出現——中俄結成戰略聯盟,如今,在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中俄關系確實更加緊密了,這一警告顯得格外有先見。
布熱津斯基的智慧在于,他既看到了大國競爭的必然性,也看到了避免沖突的必要性。
他希望美國能夠保持理性,與中國構建一種競爭與合作并存的關系,而不是走向全面對抗。
但遺憾的是,現在的美國政策似乎正朝著他警告的方向發展。
布熱津斯基的啟示與中國的選擇
面對西方國家的敵意和打壓,我國應該如何應對?布熱津斯基的思想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首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和平發展。
布熱津斯基雖然是一位"鷹派"戰略家,但他也反對不必要的沖突和對抗。
對中國而言,要保持戰略定力,不被西方的挑釁所左右,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我國領導人就多次強調:"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其次,實力才是硬道理,要加快自身建設。
布熱津斯基一生信奉的就是實力政治。
西方國家之所以對中國敵視又忌憚,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
只有我們自己強大了,才能贏得尊重,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有發言權。
中國經濟在2024年表現出了強勁的韌性。盡管面臨房地產行業的困境和家庭與企業信心不足等挑戰,世界銀行仍上調了對中國2024年和202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9年,中國GDP將達到24.8萬億美元,繼續縮小與美國的差距。
而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國也在不斷增強,航母、隱形戰機、遠程導彈等先進武器裝備紛紛服役。這些都是我們應對西方壓力的底氣所在。
再次,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爭取國際支持。
布熱津斯基晚年提出了構建更包容的國際秩序的觀點,這與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共通之處。
面對全球性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疫情防控等問題需要各國合作解決。
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對西方"零和博弈"思維的超越。目前,我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正在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堅持開放創新,不斷提升競爭力。
布熱津斯基在著作《地緣戰略三角:與中國、歐洲和俄羅斯共處》中指出,21世紀全球穩定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如何處理與中國、歐洲和俄羅斯的關系,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必須堅持開放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特別是在科技領域,要加大研發投入,突破"卡脖子"技術,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同時,要擴大開放,主動融入全球化進程,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結語
布熱津斯基生前曾多次強調,21世紀將是亞洲世紀,中國崛起是大勢所趨。雖然西方國家會千方百計阻撓中國發展,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因此停下。
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經歷過輝煌,也遭受過苦難。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靠的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奮斗意志。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意和打壓,歸根結底是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他們習慣了500年來的全球霸權,不愿接受一個強大、自信的中國。
但這恰恰證明了布熱津斯基的預言是對的:中國正在洗刷"百年恥辱",重新崛起為世界強國。
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更應該銘記布熱津斯基的戰略智慧,保持戰略定力,既不被西方的施壓所屈服,也不因短期成就而盲目自信,而是沿著自己的道路堅定前行,以實際行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資料:
- 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1997)
- 布熱津斯基《戰略愿景:美國與全球力量危機》(2012)
-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布熱津斯基:服務與戰略的一生》(2024)
- 哈佛大學貝爾弗中心《中國與俄羅斯:正在形成的戰略聯盟》(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