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悄然發布了更新稅則,對智能手機、電腦、半導體等商品,豁免"對等關稅"且未指定國家,這也就意味著,對原產于中國的這些商品,同樣不再征收125%的“對等關稅”。
從開始加征34%關稅,到最終的145%,再到豁免部分商品“對等關稅”,中間不過9天時間,特朗普這么快就扛不住壓力“認慫”了?更嚴謹的說,這場看似"示好"的豁免,究竟是美國扛不住通脹的認慫?還是精心設計的談判籌碼?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這一批豁免商品清單長達22頁,而翻開來看一看,儼然一份"中國制造采購指南",被豁免的智能手機,中國獨占據美國市場85%份額,路由器供應鏈更是深度依賴中國,而13種關鍵礦產全數豁免,其中9種中國控制全球70%以上產能。
粗略估算一下,本次豁免的商品,占據中國對美出口額的接近四分之一,而且都是最有競爭力的高級工業制成品,可以說,特朗普此舉,無異于“對中國投降”,有猜到這一天遲早會來,只是為何如此迫不及待?
原因很簡單,美對中國加一次關稅,中國就對等反擊一次,特朗普多次呼吁,希望中國給他打電話求和,而中國也是不為所動,顯然,如今美國的關稅大棒,已經嚇唬不了中國人。
而與之相對的,一場無聲的金融核爆,正在席卷美利堅,全球央行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跌破50%,人民幣逆勢攀升至12%;對沖基金30倍杠桿押注美債上漲,卻在關稅恐慌中被迫平倉,引發4824億美元賬面損失,36萬億國債如懸頂之劍,美聯儲的加息子彈卻早已打光。
更為致命的是,自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以來,蘋果、英偉達等"硅谷七巨頭"市值單周蒸發14%,各方大佬已聯名致信白宮,這場資本起義的結果,是特朗普不得不在"保股市"與"保面子"間二選一,顯然,華爾街的選票比中西部農場主更值錢。
說到這,不得不感慨,歷史確實是一場輪回。2018年,特朗普揮舞301條款對中國340億美元商品加稅25%,最終豁免549項;2022年,拜登延長352項豁免,卻新增77項醫療物資"特赦";2025年,特朗普一邊對華加稅至145%,一邊深夜豁免352項關鍵技術產品。
這出"加稅-豁免-再加稅"的循環劇,本質暴露了美國關稅劇本的致命傷:通過“對等關稅”施壓,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或將沒有錯,但美國既要靠中國商品抑制通脹,又想用關稅鎖死中國產業升級,這種既要又要的撕裂,恰是單極霸權衰落的病理切片。
當然,話不能說得太滿,既然特朗普打出了“豁免特權”,我們也必須警惕其背后的“三重算計”。
第一,美國僅豁免125%的“對等關稅”,卻保留20%的“基礎關稅”,而且豁免申請需符合《協調關稅稅則》復雜條款,這如同在貿易戰場埋下地雷,隨時可借“國家安全”之名重啟全面制裁。
第二,被豁免商品集中于中國絕對優勢領域:智能手機、半導體等85%依賴中國供應鏈。這張“豁免特權”,既避免技術脫鉤反噬,又為滲透供應鏈監控創造條件。
第三,豁免政策出臺同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擴大對中國AI芯片出口限制。這種“一手豁免消費品,一手扼殺高科技”的策略,暴露其遏制中國產業升級的終極目標。
對于中國而言,這場博弈真正的勝負手,不在關稅稅率,而在下一代技術標準與數字貿易規則。
東風壓倒西風日,便是霸權謝幕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