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白第75篇原創筆記
前言
昨晚和發小吃飯,他聊起親戚家孩子。
初中開始,每年學費、補習費至少6位數,后來高考成績卻并不理想。
國外留學幾年,又花了7位數,畢業回來后,投了無數簡歷,月薪最高也不到5位數。
一氣之下,孩子至今仍在家待業,不愿為那幾千塊折腰。
發小感嘆:“學費都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本,早知如此,還不如直接留給他創業?!?/p>
我覺得,這和職場上的一個誤區很相似:
很多人以為,學習是提升自己的最快方式,這話沒錯。
但是,“學什么”、“學會沒”,遠比“學多少”,更重要。
01 學習只能長見識,賺錢才能長本事
王陽明說: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意思是:知道了道理,卻不去做,其實跟不知道,沒有區別。
而在職場上,學習如果不能產生經濟價值,就只能感動自己。
比如,不少孩子從小學習鋼琴,花費大把時間精力,付出高昂的學費,換得一張等級證書,然后發到朋友圈,收獲點贊無數。
除了情緒價值呢?沒了。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鋼琴家,或者自己開辦培訓班。
生活中,陶冶情操的愛好并非一無是處,但終究無法讓我們飽腹。
就普通人而言,學習能給這個世界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發現理想和現實的不一樣。
真正讓我們融入這個世界的,是將知識轉化為金錢的能力。
雖然俗氣,但這就是現實。
只有帶著功利心去學習,才能真正擺脫“學習無用論?!?/strong>
02 平臺能提供資源,改變思維才能賺錢
一位穿梭于機場貴賓廳和頭等艙的短視頻博主,在采訪時,請受訪者聊聊對年輕人的建議,受訪者輕笑一聲,說:
“沒什么建議,投個好胎吧,投個好胎比什么都重要?!?/p>
要不是我坐不起頭等艙,要是我在現場,我高低得罵他幾句。
無可否認,我們大多數人奮斗一生都到不了羅馬,但是,出生在羅馬的人,又有什么資格讓我們放棄?
博主的受訪者中,很多人都憑借高學歷進入大平臺一展抱負。
我們或許并不具備他們的能力和起點,但一樣可以用思維和認知,來實現自身價值。
網上有個觀點:“職場人最大的悲哀,是錯把平臺當本事。”
反過來看,我覺得,更大的悲哀是:
空有一身本事,卻在平臺提供的資源面前,安于現狀。
別誤會,我不是教唆大家去做違反規定的事,而是要養成習慣:
只要單位能準時足額發薪水和福利,那它就值得學習。你該做的,是多觀察它的流程制度,借鑒它的賺錢模式,甚至參考老板的為人處世。
持續努力也能致富的“打工思維”固然有可取之處,但賺錢這件事的前提,永遠離不開改變思維,提升認知。
03 學富五車,不如學以致用
記得以前做銷售時,經理問我:“怎么讓客戶主動下單?”
我按照培訓學的,洋洋灑灑講了一堆,自以為答案標準且完美。
經理搖了搖頭,說:
“沒那么復雜,最關鍵的,是讓客戶覺得占到了便宜。”
在職場上,怎么學以致用,或者說,怎么將學到的東西變現,不妨試試這么做:
學當前能用的東西。以我為例,專注于寫文章,就不去接觸做視頻,集中精力專注眼前。
邊學邊做。曾仕強先生和羅翔律師都提到過,真正聰明的人,都在邊學邊做中成長,而不是被動等待完全學會。
學會復盤。失敗并不可怕,漠然接受失敗才可怕。定期復盤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才能做到“痛苦+反思=進步”。
敢于投資。真正值錢的東西,是不可能免費獲取到的。在能力范圍之內,做好充分準備,認準時機,就不要猶豫不決。
記住,職場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用賺錢驗證學習成果,用實踐更新認知維度。
寫在最后
最近,我在讀《主角:一戰成名》這本書,收獲了不少心得。
相比書中提到的實戰技巧,我更明白了:
職場上,少問“該學什么”,多想想自己“能賣什么”。
因為,職場人的價值,從不取決于書架的高度,而在于經濟利益。
畢竟,賺錢,才是最誠實的成長,而且它從不說謊。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