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程冰冰 羅曼
4月13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華夏考古講壇”揭幕儀式暨首期講座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舉行。講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協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劉海旺、副院長楊文勝,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院長郭磊等出席揭幕式,揭幕式由楊文勝副院長主持。劉海旺與郭磊共同為“華夏考古講壇”揭幕,標志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華夏考古講壇”系列公眾考古講座正式開啟。
劉海旺在“華夏考古講壇”揭幕儀式上發表致辭。他表示,“華夏”是指服章之華美、禮儀之博大,是中華先民對生活的這片熱土的熱愛、眷戀、贊美和自豪。夏商周三代是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關鍵階段,中華文明在此時開啟了華夏化和中原化的進程。一百多年來的河南考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其中夏商周三代考古就有安陽殷墟、鄭州商城、偃師二里頭等華夏都城遺址,這些大遺址都是華夏文明、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的見證。?努力作好考古成果的詮釋傳播是考古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今年恰逢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需要向社會公眾較為全面地解讀鄭州商城70年來的考古成果,讓全社會了解、關注鄭州商城的保護和利用。故此,“華夏考古講壇”應運而生并得以創辦。
隨后,作為首期講壇的開場嘉賓,劉海旺為公眾帶來了題為《世界文明視野下的鄭州商城》專題講座,這也是為紀念鄭州商城發現70年系列活動奏響第一聲號角,首期講座座無虛席,體現了公眾對文物考古事業的極大熱情。
講座以世界近現代考古學的最早理論“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個時代的分期法”為引言,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梳理了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300的世界古文明發展形勢,包括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愛琴文明、瑪雅文明、印加文明等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兼談金屬冶煉、文字語言、馬的馴化、人類繁衍、文化交流等對文明產生和發展的影響;接著梳理了鄭州商城時期中國考古學文化譜系,以及早商文明的地理位置、氣候、相關文獻記載等;第三部分重點通過超大規模都城及王權制度、冶銅技術和青銅禮制、商文字以及與世界早期文明的比較研究,探討鄭州商城及早商文明的世界意義;最后,總結鄭州商城70年來的研究與保護利用成果,展望新時代、新使命、新作為。劉海旺認為,中原先民創造性轉化青銅技術為禮制載體,將多元文化熔鑄為文明共同體。考古實證構建了鄭州商城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中的坐標價值,這種以兼容促延續、以創新謀發展的智慧,不僅成就了商文明的輝煌,更為中華文明三千多年文脈不斷、生生不息奠定根基。
在互動環節,劉海旺回答了現場聽眾們提問的問題,并就一些熱點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他的專業見解引起了在場觀眾的廣泛共鳴。最后,本次講壇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一位參會者感慨:“這場講座讓我重新理解了鄭州商城在世界文明背景下的地位和意義,知識的火花在此刻點亮了更多可能性,希望華夏考古講壇能持續辦下去,期待下一期”。栽桐引鳳,華堂聚才。以卓越平臺集聚優質文博資源,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攜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持續為公眾獻上精彩紛呈的文博大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