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
黃連為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味連”“雅連”“云連”。味連、雅連主產于四川、湖北。云連主產于云南。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殘留須根。切薄片。以切面鮮黃、味極苦者為佳。
性狀特征:

味連多集聚成簇,常彎曲,形如雞爪,單枝根莖長3~6cm,直徑0.3~0.8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須根及須根殘基,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稈,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余的莖或葉柄。質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氣微,味極苦;
雅連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微彎曲,長4~8cm,直徑0.5~1cm?!斑^橋”較長。頂端有少許殘莖;
云連彎曲呈鉤狀,多為單枝,較細小。為以粗壯、堅實、斷面皮部橙紅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味極苦者為佳。
黃連片呈不規則的薄片。外表皮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細小的須根。切面或碎斷面鮮黃色或紅黃色,具放射狀紋理,氣微,味極苦。以堅實、斷面皮部橙紅色,木部鮮黃色或紅黃色,味極苦者為佳。
酒黃連形如黃連片,色澤加深。略有酒香氣。以堅實、斷面皮部橙紅色,木部鮮黃色或紅黃色,味極苦具酒香氣者為佳。
萸黃連形如黃連片,表面棕黃色。有吳茱萸的辛辣香氣。以堅實、斷面皮部橙紅色,木部鮮黃色或紅黃色,味極苦具辛辣香氣者為佳。
姜黃連形如黃連片,表面棕黃色,有姜的辛辣味。以堅實、斷面皮部橙紅色,木部鮮黃色或紅黃色,味極苦具辛辣味者為佳。
【性味與歸經】
味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痘,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
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
萸黃連疏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效用分析】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之力勝于黃苓,長于清中焦濕熱,故用于濕熱中阻,氣機不暢,骯腹痞滿,惡心嘔吐吞酸。
《神農本草經》載黃連主“腸癖腹痛下痢”,劉完素曰“能降火祛濕,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為君”,為濕熱瀉痢要藥,可用于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
《珍珠囊》謂“其用有六:瀉心火,一也;祛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祛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秉S連入心經,功能瀉火解毒,尤善清心經實火,可用治熱病,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及熱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黃連入胃經,善清胃火,可用治胃火牙痛,消谷善饑。入肝經,兼清肝火,可用于肝郁化火,橫逆犯胃所致的嘔吐吞酸。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善療疔毒,常用于熱毒熾盛,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外用可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本草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癖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p>
2.《名醫別錄》“主五臟冷熱,久下泄避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p>
3.《珍珠囊》“其用有六:瀉心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祛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p>
4.《藥類法象》“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燥惡心,郁熱在中焦,欲吐。”
5.《本草正義》“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濕火,而心、脾、肝、腎之熱,膽、胃、大小腸之火,無不治之。上以清風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嘔吐,下以通腹痛之滯下,皆燥濕清熱之效也。”
審稿專家:中山市人民醫院藥學部 劉銳鋒 主任藥師
作者:中山市人民醫院藥學部 主任藥師 廖礎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