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清,閔行區文史專家。長年研究鄉土歷史文化,著有《上海閔行文史叢書(第一輯10卷,第二輯11卷)》《人文閔行叢書4卷》和《上海閔行非遺叢書》10多卷。史海鉤沉,“今日閔行”與張乃清老師攜手推出“乃清敘史”,讓我們在一段段閔行史話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河東小區今貌
江川路街道橫涇河東小區面積不很大,卻具有極為特殊的歷史文化底蘊。
當年,閔行老鎮依橫涇河而建,形成東西兩部,由聚龍橋、啟秀橋、會龍橋3座古橋相連,沿河段俗稱“橫涇灘”。河東區域自古屬上??h長鄉人二十一保,人稱“河東街”,是閔行老鎮最早開發的區域,可稱“閔行源”。
源頭基石
明弘治《上海志》記載:洪武六年(1373)三月,官府將元代時設在閔行鎮西面“吳會里”的鄒城巡檢司,遷到“橫瀝東二十一保”(今河東街),“巡檢萬僧迦奴賃民房署事”,并作機構功能改革,建立司署佐以行政權力,稱“黃浦巡檢司署”。清雍正年間,巡檢司署旁建立“社倉”(地方備荒糧倉)。嘉慶《松江府志》記載“黃浦司駐閔行鎮,額設弓兵三十五名?!?/p>
明代初期,“黃浦巡檢司署”的設立,為閔行老鎮得以持續發展的奠定基石。清代初期,閔行鎮建制得以確立,鎮區建筑物主要集中在“橫涇灘”兩岸。前后歷經元、明、清代400多年滄桑歲月和人文積淀,才擁有了富有個性的閔行老鎮。
聚龍橋及橫涇灘舊貌
名勝古跡
明嘉靖十七年(1538),經全鎮各界數年合力籌資,將橫涇木橋改建為單孔拱形石橋,初建時有亭,取名宏濟橋。萬歷二十年(1592)重修時改名為“聚龍橋”。清代早期,橫經河上又建啟秀橋、會龍橋,為“河東街”的發展和向西拓展,形成閔行老鎮南北大街創造了條件。
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橫涇東岸,由上??h知縣褚菊書(字榮九)主持建造“春申道院”。這是黃浦江流域唯一以“春申”命名,供奉春申君黃歇的廟宇。乾隆十年(1745)重修。嘉慶九年(1804)在閔行名士李林松的推動下,再次修繕擴容,增設一座神閣,取名“春申閣”,人稱東閣。
清乾隆年間,隨著“河東街”形成規模,為了便于黃浦江兩岸的人員往來,在橫涇東灘設立義渡。因閔行外灘自古就設有擺渡口,將老渡口“黃浦渡”改稱“橫涇西渡”,以示與“河東街”新建的東渡區別。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觀世音菩薩像自黃浦江漂來,時人見之而迎歸,旋設觀音閣供奉。嗣后有丈余長白蛇從觀音閣游入橫涇河而去,尼僧見之無不稱奇,視為白龍現身,遂請巧匠木雕龍頭一尊,供奉于觀音閣(1937年易名“龍音寺”)。
同時,建東城隍廟,俗稱“東廟”,位于今河東路44弄12號處。原有房南北各三間,北房為正殿,南房為戲臺,俗稱“東廟灣廟場”。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民眾組織焚香出會,集會祭神演戲,在黃浦江中劃龍船比賽要到此集會。
咸豐四年(1854),上海道臺在此設立海關稅卡。
圖載1913年《之江畫報》第12卷第19期
1923年橫涇東灘風光
近代壯舉
光緒元年(1875),閔行鎮董事李榮滋利用司署地基捐地建立“閔行積谷倉”,房屋有七開間三進。兩年后,黃浦巡檢司署用房西移重建。光緒二年(1876)四月,鄉紳李祖錫、夏其釗等在春申閣前,捐募創建“魁星閣”,呈六角型。登閣可覽黃浦江,為游覽勝地。1917年,時任閔南輪船局董事長的李顯常等集議改建為三幢樓房,供閔行鄉教育會所用,并在江邊建待渡亭。
1917年冬,由沈葆義“獨捐萬金”作發起人,本地紳商黃申錫、喬世德、夏建藩等捐出地產,松屬各縣每年合捐千元,在橫涇港東創辦“廣慈苦兒院”。院內設禮堂、餐廳、宿舍、教室和圖書室,附工場、農場。分班教育,編制設小學六級及裁縫、竹工、木工、織補工四科,學成后外出實習或升學。1932年11月,廣慈苦兒院新校舍落成,已養有貧苦孤兒數千人,擴充院基40余畝,添加院舍百余間。
廣慈苦兒院西側,建有“閔行病院”,設藥室,有病房10余間,為閔行鎮最早的公共醫療機構。
1937年“八·一三”戰事爆發后,侵華日軍的飛機連續十多次在閔行鎮上空偵察、轟炸。8月24日夜,日機丟下數枚炸彈,廣慈苦兒院受損慘重,春申閣被毀而廢。1958年起,春申道院舊址改建成為豆制品合作加工場。
廣慈苦兒院門樓
作者:張乃清
編輯:方佳璐
初審:湯婧嫻
復審:石思嘉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