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煙臺市牟平區地界上,有座以“巋”(kuī)為名的大山。2021年前后,筆者閱讀牟平縣志而初聞此山之名,曾兩次前往山腳下的閆家疃村(屬文化街道)探訪。當時雖未能登山(沒有對外開放),但也領略到此處風景之秀麗,因而對之印象深刻。
前段時間,在瀏覽網絡之際,筆者偶然看到“巋山”已經作為景點正式對外開放的消息,并刷到了游客實地打卡的相關視頻,不禁心有所動。于是,在上個周末,趁著風和日麗(本周大風,巋山公告臨時關閉),就也前往巋山游覽。
與幾年前可以長驅直入開到進山大門口外的水庫邊上不同,這次剛到閆家疃村口,就看到路旁的私家車已經排成長龍,可謂人氣爆棚。因此,筆者只好把車停在遠處,然后步行數百米方至進山入口。
巋山正式對外開放時間不長,為何能快速走紅?在登山欣賞美景之余,筆者也琢磨起這個問題。思來想去,簡單總結出幾條原因。今日得閑,便將之寫出,以此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討論。
筆者個人認為,巋山快速走紅的原因大致有五:
第一:巋山本身的確有看點。
關于這一點,其實牟平先民早就有所認識。清同治版《寧海州志》(注:牟平舊稱寧海州)和民國版《牟平縣志》皆有記載。其中,前者曰:“巋山,在州南三十里,中有祠宇幽邃,文人多讀書于此,嘗選勝標為八景,日:龍蟠石、虎蹲石、白云居、清風亭、玲瓏洞、文筆峰、西天門。”后者稱:“巋山,山環水抱,極窈深繚曲之觀。”
巋山的絕對海拔雖然不算太高(主峰海拔455米),但其地處文化街道、高陵鎮和玉林店鎮這三鎮街的交匯處,也是方圓數十里內的一個突出制高點。站在山頂向四周眺望,近可觀三鎮諸村,中可瞰牟平城區,遠可望蒼茫大海。加之上山之路九曲十八彎,附近不遠還有楊子榮紀念館等人文景觀,對游客較有吸引力。
(從巋山上向牟平城區眺望的場景)
(從巋山上遠眺高陵水庫的場景)
(巋山上蜿蜒曲折的道路)
(巋山南側有處著名的“鷹嘴石”,不知是否就是圖中間那里)
第二:巋山實行免費開放政策。
毋庸諱言。金錢成本是多數游客選擇目的地之際的重要考量因素。故此,免費的景點往往都容易匯聚人氣,煙臺的養馬島、磁山、榮成的布魯維斯號沉船等等,均是例子。巋山實行免費開放,對于快速走紅是個關鍵推動。
第三:巋山到牟平及煙臺市區的距離相對適中。
到巋山的游客,基本上都是自駕前往。而巋山就在牟平城南不遠處,距離煙臺市中心的車程也在一小時之內。牟平、高新、萊山、芝罘四區的市民駕車前去較為方便。這也是巋山快速走紅的有利因素。
第四:春季登山資源稀缺
春天是登山踏青的傳統旺季,但由于與防火期重疊,此時可供游客攀登的大山數量不多。昆崳山、磁山以及市區的山海步道,已經為很多人所熟知。物以稀為貴,此時對外開放的巋山,自然會廣泛吸引登山愛好者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山林防火,誠然是必要之舉,但也不應畫地為牢、自我禁錮。從以往的案例來看,引發山火的,基本都是違規祭祀、燒荒等行為,而鮮有游客之過錯。當今各地皆在角力文旅,將大好青山封閉閑置,自廢武功,豈不可惜?此次巋山能在其他縣市“風聲鶴唳”的背景下,井然有序堅持開放,難能可貴。快速走紅,也是應得之回報。
第五:網絡時代的快速傳播效應。
前四條原因,算是基礎。而網絡時代的快速傳播效應,則是直接推手。如今打開手機,便可收到個性化的推送消息。尤其是牟平以外的游客,大多數應當都是通過網絡才知道巋山的吧。
上述內容,只是筆者一家之言。更多觀點,歡迎大家討論。百聞不如一見。還沒去過巋山的朋友,有機會也不妨去實地感受一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