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府居然還要建五期、六期、七期?襄陽人對“好房子”的期待都能滿足。
今天有幸跟隨億萬名博馬善記、襄陽主持人協會副會長魏海峰、襄陽名流匯創始人姜宗俊等幾位自媒體人,參加了在洲際酒店舉行的國投·襄陽府的五期新品發布會。說實話,作為一個跑慣了樓市活動的自媒體人,一開始以為就是常規的“賣房大會”,結果全程下來,居然被圈粉了——原來國企做產品,真的把“踏實”和“溫度”刻進了骨子里。
一開場就被暖到:這不是開發商的獨角戲,而是“一群人的聚會”
下午三點,酒店大廳已經坐滿了人。除了西裝革履的行業大佬,更多的是帶著孩子的業主、舉著手機拍vlog的自媒體同行,還有一群看起來特別熱情的“社區主理人”——后來才知道,他們都是未來要帶著鄰居們搞活動的業主代表。主這次活動與其說是發布會,不如說是一次社群聚會,這話挺戳人,因為現場真的像街坊鄰居嘮家常:有業主拉著工作人員問五期的戶型,有主理人湊在一起商量以后的社群活動,連房地產協會的領導講話都沒打官腔,實實在在分析襄陽樓市的趨勢。
國企的“擔當”不是口號,是“把餅畫在土地上,慢慢揉進生活里”
襄投置業副總經理范仕剛上臺講話表示,從一期到五期,襄投把襄陽府當成一個‘成長型社區’來打磨。別的樓盤可能賣完就走,但他們規劃了七期,意味著未來十年甚至更久,這個社區會跟著業主一起“長大”——比如這次五期推出的低密洋房,樓間距比普通小區更寬,而且戶型做了全明通透設計,房子不僅讓人住得舒服,也住得有面子。
現場有個細節讓我印象深:互動環節有位業主問“五期的園林會不會和前三期一樣用心”,范總直接說:“我們每一期都在迭代,五期的景觀會增加更多互動空間,比如給孩子的童趣樂園、給年輕人的健身環道,這些規劃圖現在就在展廳,大家隨時可以去看。” 沒有虛頭巴腦的承諾,直接亮干貨,這波操作很“國企”。
社區主理人授牌:原來“鄰居”才是社區的主角
發布會的高光時刻,是10位社群主理人上臺接過授權牌。魏海峰作為主理人代表分享他與國投·襄陽府的溫暖故事,以及對未來社群生活的美好憧憬。從他的講述中,大家深刻體會到社區的溫暖,也對社群主理人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這事讓我挺感慨的:現在很多小區交付后業主和物業老死不相往來,但襄陽府直接把社區治理的“話筒”交給業主,讓主理人牽頭搞活動、收集需求,開發商當“后勤部長”。比如他們新推出的“壹號友鄰2.0”社群平臺,未來會有親子、運動、讀書等各種興趣小組,業主自己當“組長”,這種“共創社區”的模式,難怪現場好多業主眼睛發亮——誰不希望自己住的地方,既有好房子,又有好鄰居呢?
作為旁觀者的真實感受:襄陽人買房,正在從“買鋼筋水泥”轉向“買生活方式”
整場活動下來,我發現國投·襄陽府打的是“組合拳”。產品硬實力:五期低密洋房,瞄準改善型需求,戶型實用率高,園林規劃舍得下成本;國企信任感:不玩套路,用“持續開發七期”的規劃證明長期投入的決心;情感附加值:通過社群主理人體系,讓社區從“住得好”升級到“活得暖”。最讓我覺得難得的是,他們沒把“美好生活”掛在嘴上,而是落實到具體的行動。
最后想說的掏心窩子話
作為一個見證過襄陽樓市起起落落的自媒體人,見過太多項目靠營銷包裝“講故事”,但國投·襄陽府給我的感覺是“反套路”:他們更像一個“城市共建者”,帶著國企的責任感,慢慢把一片土地變成有煙火氣的家園。就像活動最后,好多業主沒急著走,而是圍在一起討論“下次社群活動搞什么”,這種發自內心的參與感,或許就是對一個項目最高的認可吧。
如果你最近在看改善型住房,不妨去襄陽府看看,不為別的,就為感受一下:當開發商真正把“業主”放在第一位時,房子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承載著無數小日子的溫暖港灣。畢竟買房這事,買的不僅是當下,更是未來十年的生活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