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圖媽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三個媽媽六個娃”
ID:pkumum
還有兩個多月,又有一波孩子要中考了。
今年是北京新中考落地的元年,政策動向牽動著很多家長的心。
其實2023年北京市教委就發布了新中考方案,點明2025年北京中考將迎來重大調整:
取消“小四門”,總分值降低,物理增加了實驗,道德與法治實行開卷……
這項被教育界稱為“告別小四門”的顛覆性改革,不僅讓北京孩子成為首批吃螃蟹的人,更被視為全國中考改革的“風向標”。
最近我和很多教育界大咖聊過以后,對今年的北京新中考政策所釋放的信號,又加深了一層理解,今天和大家一起做個探討。
今年的北京新中考
在哪些地方有變化?
先說大家最關心的話題,北京今年的新中考,在分值、考試節奏、招生上有幾個關鍵性的變化:
1、分值變化,科目精簡
這次改革最直觀的變化,是總分從670分降到了510分,總分值減少了160分,考試科目從10門精簡為6門,計入成績的考試科目是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物理、體育與健康。
其中語數外總分都是
100分,道德與法治總分80分,物理總分80分,體育分值是50分。(
2025年-2026年,北京中考體育分值為50分;2027年-2028年,北京中考體育分值為60分;2029年及之后,北京中考體育分值為70分。)
而“小四門”歷史、地理、化學、生物調整為考查科目,按照成績分為ABCD四個等級;信息科技、藝術等為考核科目,評判只有兩個維度,合格或不合格。
跟去年不一樣的是:
道德與法治改成開卷考試,重點考察孩子的分析能力;物理增設了實驗操作的環節,占物理總分值的
10分
2、考試節奏壓縮,
從“三天苦戰”到“兩天突圍”
去年的北京中考時間是三天,從 6月24號到6月26號,今年調整之后考試時間變成6月24號、25號。
其中6月24號考語文、數學,6月25號考物理、外語、道德與法治。
按照新中考政策來看,“小四門”中的地理、生物考試時間安排在八年級第二學期期末;歷史、化學考試時間安排在九年級第二學期期末。
3、普高招生比例增加
“一半孩子考不上高中”的焦慮,曾經是懸在家長頭上的劍,但今年的數據給出了新解法:
北京中招總計劃
118000人,普高計劃招生8.5萬人,中職計劃招生3.3萬人,普通高中的招生計劃
比去年增加了
3000人左右。
按照這個比例來說,中考并沒有五五分流,普高招生比例甚至達到了70%。
政策里還有一條值得關注的是“優質高中50%名額到校,統籌優質教育資源配置”,這意味著孩子在普通初中,如果能排到年級前10%,就能跟“牛校鳳尾”站在同一起跑線,未來可以享受很多優質資源。
政策背后的信號
透露出未來的教育風向標
北京作為全國教育的風向標,官宣改革后,全國很多省市也采取了行動。
比如河南:
2025年開始,生物、地理不再計入總分;2027年起,中招實驗操作考試科目由目前的物理、化學、生物三科調整為物理、化學兩科。
西安也宣布:
2026年開始,中考科目由10科減為7科,生物、化學、地理不再計入總分;
湖南長沙:
2025年開始,生物、地理不再計入總分;
廣州關于中考也提出了《征求意見稿》:
建議在中考
8門科目、總分810分的基礎上,對分值進行調整。
語數外提分,物理、體育
保持
分值不變,道法、歷史、化學降分。
深圳今年的中考,
也首次將物理、化學實驗操作納入中考
這場從北京輻射全國的政策調整,藏著3個決定未來的教育邏輯。
1、給初中生減負,去機械記憶化已成定局
今年DeepSeek出現后,很多人都非常焦慮,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勢必會替代反復讀背、機械記憶這種基礎的能力要求,未來的教育目標將會從刷題到思辨,從應試到應用。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科目從考核變成考察,從閉卷到開卷,其實是在給初中生減負,減少機械記憶的權重,增加核心素養的考核。
比如道德與法治,實行了開卷考試以后,死記硬背的東西少了,對材料分析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的考察提升。
這其實也透露出一個信號,刷題贏不了未來,能調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比背下考點更重要。
2、都強調語、數、外、物理的重要性
其實不管是全國各地保留的主要中考科目,還是主科分值增加、理科實驗納入中考總分等變動,都指向了一個信息。
就是在科技強國背景下,數學和物理等理科決定孩子們未來能否在科技領域脫穎而出,語文英語等主科的競爭也會加劇。
未來被篩選出來的,一定是兼顧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有人文關懷和語言素養的孩子。
3、其他科目不考不代表不學
雖然一些科目變成等級考察了,但在升學中依然有參考作用。
比如北京某自主招生院校就明確規定:
初中生物、地理成績要求在
c等級以上,若兩門考試同時低于c等級不予錄取。
所謂的“副科”,可能是主賽道外的隱形門檻。
所以,還是不能忽視考察科目,“去應試化”不是不學習,而是換一種學法。
比如
歷史不是背年代,而是培養
"從歷史看當下"的洞察力;
化學不是記方程式,而是建立
"物質轉化"的底層思維;
生物不是畫細胞圖,而是理解"生命倫理"的邊界。
而化學雖不直接計分,卻是高中“物理 + 化學”王牌組合的地基,初中不重視,高中很容易翻車。
這就要求孩子們要像T型人才一樣,既有知識的廣度,又有深度。主科往下扎深,副科打好基礎,避免因為成績沒達到要求而影響升學。
總的來說,如果孩子將來選理科,那么物理、化學、數學一定要學好;如果準備高中選文科,要注意3+1+2的高考政策依然值得關注,歷史也要好好學。
最后:
雖然今天主要聊的是北京的新中考變化,但是不管大家在哪座城市,只要家里有小學和初中的孩子,都有必要及時關注當地的政策變化,保持“翻譯”政策的敏感度。
早一步了解信息差,咱們就能早做規劃,為孩子打開新的可能性。
大家對中考改革怎么看?歡迎來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