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花開艷麗,人們紛紛尋芳踏翠。
↑ 4月13日,游客在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郭北鎮南岸社區連片的黃花風鈴木樹下拍照。新華社發(蘭自濤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昆山亭林園賞瓊花。新華社發(王須中攝)
↑ 4月13日,游客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櫻花園游玩。新華社發(苗育才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內賞花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周社根攝)
↑ 4月12日,幾名小朋友在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玉水苑杏樹林放風箏。新華社發(陳禮攝)
↑ 4月13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下渚湖奇幻谷杜鵑花海中漫步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尚國攝)
↑ 4月12日,游人在山東省滕州市荊河公園內賞花游玩。新華社發(李志軍攝)
↑ 4月13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下渚湖奇幻谷杜鵑花海中漫步游玩。新華社發(謝尚國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內賞花游玩。新華社發(顧繼紅攝)
↑ 4月13日,游客在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多悅鎮東風村成片的黃花風鈴木花叢中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姚永亮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內賞花游玩。新華社發(顧鋒明攝)
↑ 4月13日,游客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國有實驗林場芍藥花海中賞花拍照。新華社發(徐宏星攝)
↑ 4月13日,游客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游覽。新華社發(張曉亮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內賞花游玩。新華社發(辛一攝)
↑ 4月12日,游客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游覽。新華社發(張曉亮攝)
↑ 4月11日,市民走在重慶市黔江區河濱公園晚櫻掩映的步道上。新華社發(楊敏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內賞花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辛一攝)
↑ 4月13日,游客在河南省洛陽市中國國花園內賞牡丹花。新華社發(張怡熙攝)
↑ 4月12日,游客在四川省樂山市水口鎮龍窩村黃花風鈴木樹下打卡拍照。新華社發(李華時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內賞花游玩。新華社發(任飛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內賞花游玩。新華社發(楊素平攝)
↑ 4月13日,游客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內賞花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翟慧勇攝)
4月13日,游客在貴州省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金坡景區觀景賞花。新華社發(范暉攝)
4月13日,游客在貴州省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金坡景區觀景賞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范暉攝)
4月13日,游客在貴州省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金坡景區觀景賞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范暉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花開時節動九州
江南的油菜花海泛起金色漣漪,華北的桃花林暈染著淺粉云霞,高原的杜鵑在雪線邊緣倔強綻放。當第一縷春風拂過北緯31°的秦嶺山脈,整個東亞大陸便開啟了一場關于生命的盛大敘事。這場以花朵為載體的春日對話,跨越了地理經緯,串聯起文明密碼,在山水林田間書寫著人類與自然共同譜寫的詩篇。
一、地理經緯中的生命韻律
在云貴高原的褶皺里,油菜花沿著北盤江大峽谷層層攀升,將喀斯特地貌裝點成流動的金色綢帶。這種垂直分布的花期景觀,正是地形地貌與氣候共舞的杰作。當四川盆地的油菜花開始結籽時,青藏高東緣的林芝桃花才在雪水滋養中蘇醒,海拔落差形成的"時間差",讓春日賞花變成了一場穿越空間的旅行。
氣象學家發現,春季回暖速度每提升1℃,櫻花盛放期將提前3-5天。這種微妙的溫度感應,在江南園林中演化出"早櫻""晚櫻"的栽培藝術,而在日本列島則催生了"櫻前線"的預測體系。當衛星云圖與物候觀測相遇,現代科技正在解碼古人"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智慧密碼。
二、文明基因里的賞花密碼
河姆渡陶片上那株盆栽紋樣,定格了八千年前先民對美的追求。在《詩經》"逃之夭夭"的詠嘆中,在《楚辭》"紉秋蘭以為佩"的意象里,賞花文化始終與華夏文明同頻共振。唐代長安的曲江宴上,仕女們將牡丹簪于鬢邊,這種"簪花"習俗穿越千年,在西安城墻下的漢服少女發間重獲新生。
日本櫻祭的"花見"傳統,承襲自盛唐的宴飲之風;荷蘭郁金香的狂熱,折射著17世紀"黃金時代"的殖民貿易史。當成都龍泉驛的桃林里響起羌笛,當武夷山茶園飄出"喊山祭茶"的古老號子,這些散落在不同大陸的春日儀式,竟能拼合成一幅人類文明傳播路線圖。
三、生態賬簿上的花海博弈
在云南大理蒼山,過度開發的"網紅打卡點"導致高山杜鵑種群退化;而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經濟",通過輪作休耕保持了生態平衡。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狀,揭示著賞花旅游的雙刃劍效應。無人機監測顯示,某知名櫻花景區在盛花期日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相當于每平方米承載2.3人,遠超生態承載力閾值。
智慧的解決方案正在涌現:杭州西湖景區通過預約限流,讓"斷橋殘雪"重現詩意;四川金川利用碉樓文化開發"云端賞花",分散客流壓力。當AR技術將虛擬花海疊加在真實山水間,科技為生態保護與旅游體驗找到了新平衡點。
四、經濟脈絡中的春日脈動
貴州畢節的百里杜鵑帶火了周邊民宿,每年四月創造的旅游綜合收入超過20億元;江蘇興化的垛田油菜花,帶動了脫水蔬菜加工、景觀農業設計等產業鏈。這種"美麗經濟"的乘法效應,正在重塑傳統農業的價值鏈。
在"Z世代"主導的消費升級中,賞花經濟呈現出新趨勢:北京國際鮮花港的夜間賞花燈光秀,融合了聲光電技術;廣州云臺花園的永生花DIY體驗,將短暫花期轉化為可持續消費。當鮮花與文創、科技聯姻,春日經濟正在突破季節限制。
五、藝術長河里的永恒春天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市集,定格了北宋汴京的春日繁華;梵高《開花的桃樹》筆觸間跳動的生命力,至今仍在阿姆斯特丹的展廳里呼吸。這些穿越時空的藝術對話,讓春日之美獲得了永恒性。
在短視頻平臺上,素人拍攝的"花海變裝"視頻屢創千萬播放量;AI繪畫工具讓網友能瞬間生成莫奈風格的油菜花田。當傳統美學遭遇數字技術,新的藝術形態正在破土而出。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千里江山圖"主題賞花路線,讓王希孟的青綠山水與玉淵潭的櫻花完成了跨時空對話。
站在地理學維度審視,春日花開是太陽直射點北移引發的物候交響曲;從文明史視角觀望,賞花傳統是人類與自然對話的情感密碼。當我們在花海中舉起相機,不僅是在捕捉稍縱即逝的美景,更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接力。這種接續了八千年的賞花情懷,終將在山川湖海間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