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逼近70%,增量建設空間收窄,存量更新與新興基建成為建筑行業的主戰場。這一轉型背后,是政策紅利釋放、民生需求升級與產業格局重構的復雜交織。
1. 城市更新:從“大拆大建”到“精細化運營”
老舊小區改造與地下管網升級成為政策焦點:
民生類項目:2000年前建成的22萬個老舊小區被納入改造范圍,涉及加裝電梯、增補養老設施等“小切口”工程,僅2025年各省計劃改造小區總數已超1.5萬個。
安全類項目:全國計劃改造地下管線15萬公里,重點消除城市內澇點,燃氣、供水管網智能化監測覆蓋率將達90%。
模式創新:多地探索“居民自主更新”與“貨幣化安置”,通過專項債收購存量商品房轉化為保障性住房,既消化庫存又滿足安居需求。
2. 基建投資:傳統與新興領域的結構性分化
基建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
傳統領域降溫:交通倉儲投資增速放緩至2.7%,玻璃行業因產能過剩陷入虧損。
新興領域崛起:市政與水利投資增速分別達25.4%與39.1%,深海科技、算力基礎設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新基建的核心方向。例如,海底數據中心建設已吸引多家企業布局,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突破百億元。
3. 區域協同: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聯動”
東部沿海:聚焦高端化與智能化,如江蘇省推動“好房子”試點,要求住宅層高不低于3.1米,并嵌入智慧社區系統。
中西部:依托“一帶一路”深化基建出海,水泥龍頭企業加速開拓東南亞、中東市場。
城市群戰略: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通過跨省項目協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整合,例如雄安新區的智能建造示范區已吸引全產業鏈企業入駐。
4. 風險與機遇并存的市場邏輯
資金壓力:4.4萬億元專項債重點支持基建與債務清理,但地方財政壓力仍存,民企參與度需進一步提升。
技術壁壘:新興領域如深海工程對材料耐腐蝕性、施工精度要求極高,傳統建筑企業面臨轉型陣痛。
結語:
城市更新與新興基建的崛起,標志著建筑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深耕”。在這一過程中,政策精準性、技術適配性與市場靈活性將成為競爭的關鍵維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