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改造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唯有能打造出獨特亮點,且經得住時間淬煉、歷久彌新的項目,才稱得上真正的成功。位于寶山的智慧灣項目,歷經十余年發展,如今已推進至五期建設階段。在前期政府大力扶持的基礎上,該項目已步入自我生長、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實現了科創、文創、商業、辦公、休閑等多種業態的有機融合,車備箱市集也已形成一定規模并產生廣泛影響。作為起步較早的城市更新項目,智慧灣身上的工業改造印記正逐漸淡化,正蛻變成為一處充滿生活氣息、娛樂氛圍濃厚的休閑勝地。
一、博物館+——打造差異化名片
工業廠房改造成各類藝術展館,如今已成常見操作模式,像灰倉、藝倉等便是典型案例。不過,在園區內嵌入博物館的情況仍較為少見。
在上海,已有此類項目落地。位于楊浦濱江的永安棧房舊址西樓,被改建為世界技能博物館,該館于2024年正式對外開放;而坐落于黃浦濱江原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舊址上的工業博物館,也已動工建設,預計2027年開放。
相比之下,智慧灣的中國3D打印文化博物館起步較早,早在2017年便已開放。從時間維度看,它走在了前列。同時,區別于傳統的陳列式博物館,該博物館自帶科技屬性,現場除了知識性的參觀和學習外,還可以互動參與3D打印各種物品,小到玩具,大到人像等,大大增強了項目的體驗性和參與感,尤其是吸引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除了作為科研基地,3D打印博物館還推出了研學半日營活動,并打造了3D打印農場,進一步擴充產業鏈,將技術運用到生產端,最終傳達到消費端,轉化為各種玩具、工藝品等,實現了自我循環和價值實現。
除了3D打印,其所在建筑還引入了鈴鐺博物館,雖小眾卻趣味十足。同時,3樓在建的手杖博物館也即將開放。園區有意識地在打造并形成博物館集群,以此增強項目的差異化,形成獨特的定位,從筆者兩次前往的實際感受而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建筑物+——繪著多巴胺世界
園區建筑形態主要由兩類構成:一類是原有的工業廠房與倉庫,另一類則是具備靈活組合特性的集裝箱建筑。
對于原有工業建筑,在結構與空間布局上,基本保持了整體原貌。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原本以灰色為主色調的工業空間,在各類店鋪招牌的點綴下,搖身一變成為色彩斑斕的商業天地。流動攤位的巧妙融入,更為建筑增添了幾分趣味與活力。
而園區的集裝箱部落,更是別具一格。嚴格來說,集裝箱應歸類為構筑物,其易移動性和靈活組合的特點,為建筑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長陽創谷等改造項目中,集裝箱往往只是作為零星點綴出現。
然而,在智慧灣,集裝箱真正實現了規模化應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部落”。數百個集裝箱自由組合,色彩斑斕,赤橙黃綠青藍紫依次排列,從南向北望去,宛如一幅巨大的調色板,鑲嵌在蕰藻浜北岸。這些集裝箱還巧妙地構建了兩層云上空間,匯聚了眾多創意辦公、商業、音樂等企業和商家,集裝箱集群本身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園林+——工業風的小橋流水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園區所呈現的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經濟、綠色產業在此可以近距離地加以感受。
從東入口步入園區,北區主要由原倉庫改造而成,僅搭配少量集裝箱建筑。園區內橫平豎直的道路,原是為貨物運輸而建的工業遺跡。改造后,道路的外向運輸功能逐漸淡化,更側重內部使用,除滿足人流需求外,景觀與美化功能愈發凸顯。諸如櫻花大道、桂花大道等,皆以花卉命名。時下正值櫻花盛放季,櫻花大道自然成為賞花熱門打卡地。
此外,麥當勞的薯條斑馬線設計,為平面道路增添了立體與趣味元素。與北區不同,道路南側以集裝箱建筑為主,或兩層或三層,高度與原工業廠房相協調。這些建筑被綠植環繞,道路界限模糊,仿佛在綠色中自然生長,建筑與自然完美融合。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毗鄰的3D打印橋及人工湖。盡管整體風格充滿工業氣息,卻毫無違和之感,反而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橋上,親身體驗工業風與科技感交織的“小橋流水”。這座橋在自然與人工、工業與園林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也成為園區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四、商業+——潮流與品牌結合
若你未曾聽聞智慧灣項目,想必也見過星巴克集裝箱店的照片。這家概念店正坐落于該園區內,其成功絕非偶然。在集裝箱這一極具工業風特色的載體中,融入自帶影響力的品牌,并選取咖啡這一熱門消費品,看似矛盾的組合,實則是對上海市消費需求與特點的深度考量。上海是一座對咖啡情有獨鐘的城市,咖啡消費群體覆蓋各個年齡層,從青年到老年皆有涉獵。同時,新鮮感也是當下人們愈發渴望卻又難以尋覓的體驗。集裝箱與星巴克的結合,恰好滿足了這些需求,因而大獲成功,無形中極大地拓展了項目的影響力與輻射范圍。
除了這一標志性商家,園區在招商方面歷經多年不斷探索與調整,已形成自身獨特的定位與特色。園區并未一味追求高端品牌,而是著重引入中端大眾化的連鎖品牌,且多數品牌具備寵物友好屬性。例如,新近開業的Popeyes炸雞店,以及賽百味(Subway)、達美樂披薩(Domino’s)等西式快餐品牌,霸王茶姬、喜茶等茶飲品牌,大米先生等中式快餐品牌,還有泰歡喜等東南亞及其他風味品牌。
此外,據觀察,園區外緊鄰的聯誼路臨街店鋪,如今已有大量空置,業態也已降級為家電維修、門窗制作等,這與園區內人潮涌動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園區商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效應與虹吸效應,這些充滿煙火氣、接地氣的商業形態,在滿足園區內辦公人群需求的同時,也吸引了周邊居民前來消費,形成了一個無邊界的大社區,進一步模糊了地域界限,營造出強烈的在地感與場所感,自成一方天地。
五、活動+——新鮮體驗的源泉
擁有消費者固然是好事,但這還遠遠不夠。如何吸引消費者反復光顧,才是經營者需要深入思考的核心問題。而不斷策劃和舉辦各類活動,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答案。如今,活動已成為智慧灣的日常運營標配,形成了系統化的運作模式,并且以月度為單位進行更新迭代。
比如,每周五、六、日及節假日都會舉辦的車備箱集市;四月份即將上演的藝術劇場《冰雪奇緣》演出;藝術書店推出的“銀描古意,鏨花成畫”非遺體驗活動;還有上海國際象棋等級賽、斯坦星球親子研學游、詩詞大會等精彩紛呈的活動。此外,現場還有投沙包、套圈、抽獎等各類趣味小活動,讓人情緒高漲、樂在其中。
活動不斷掀起熱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園區就像一臺波浪制造機,持續為人們帶來新鮮感。無論是被吸引而來的首次消費者,還是在熱潮過后依然留下的回頭客,都至關重要——前者有助于擴大消費者群體,后者則能增強消費者的黏性。在當下這個體驗經濟時代,唯有不斷制造活動、販賣活動,不斷創造新鮮感、販賣新鮮感,才能真正吸引消費者,讓經營得以長久持續。
檢驗一個項目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就是看其是否真正實現了“建筑物只是載體和形式,內容才是本質”的理念,并最終吸引目標人群前來消費。而這,也正是智慧灣項目的精髓所在。
近2000戶居民受益!寶山這個小區房屋修繕工程正式啟動!
來寶山濱江,遇見上海的第一縷晨光!感受入境中國第一站的浪漫與活力
整治小區出口安全隱患,多方聯動筑起居民安全屏障
編輯:頡廉杰
資料:上海城市更新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