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文小說連載之三十九
這段時間,張小毛心里頭就像被一團烏云罩著,郁悶得不行。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好心送個“人情”,怎么差點就送出個仇人來。
這事兒還得從前幾天說起。那天,在外地打工的張小毛,百無聊賴地刷著手機,突然看到一向死氣沉沉的初中同學微信群熱鬧非凡。一長串“節哀順變+合掌圖像”在群里瘋狂刷屏,張小毛心里“咯噔”一下,趕忙往上翻消息。原來,是班長轉發了覃星同學父親去世的訃告,上面寫著老人歿于何時、因何而歿、何時大葬,還感謝鄉鄰親朋前來吊唁等信息。
張小毛和覃星初中時關系還算不錯。初中畢業后,覃星上了高中,張小毛讀了技校,兩人時不時還有些聯系。后來,覃星考上大學,張小毛直接打工就業,漸漸地,彼此的聯系就少了。
張小毛心里盤算著:自己現在在外地打工,路途遙遠,請假回去參加同學父親的葬禮肯定不現實。不過,送個“人情”還是很有必要的,一來能安慰下老同學失父之痛,二來也能加強同學感情聯絡。
可那段時間,張小毛手上的事情又雜又多,等他突然記起這事兒時,覃星的父親已經下葬兩三天了。張小毛也沒多想,趕緊找到覃星的微信,抬手就轉了600元過去,還煞費苦心地寫了一句自認為還算“溫馨”的留言:“老同學,聽說伯父過世,心有戚戚,請節哀順變,一點心意,敬請收下!”他覺得“六六大順”是個好兆頭,便沒多想就發了出去,滿心期待著老同學覃星能回一句“感謝老同學關心掛念”之類的感激話。
可事與愿違,半天過去了,覃星那邊毫無動靜,既沒領紅包,也沒說一句話。張小毛心想:在這個手不離機的時代,這么久沒看到信息不太可能,難道老同學在忙,暫時沒時間看微信?那就再等等吧!
從上午等到下午,又從下午等到晚上,依舊沒有絲毫反饋信息。張小毛坐不住了,心里開始犯嘀咕:讀了個大學就了不起了?看不起我們這些打工的老同學了?就算不想和彼此有人情來往,說聲謝謝也不難啊?
張小毛是個直性子,不想一直揣測別人的心思。見短信半天沒回,他氣不打一處來,抓起手機就開始發微信語音:“我說覃星老同學啊,讀了個大學了不起了是不?嫌人情錢有點少了是不?短信發了大半天,一個泡都沒出,看不起我們這些混得差的老同學,就直接講,卵大個事啊,誰靠誰吃飯啊……”
這次,“叮咚”一聲響,覃星的短信秒回了。張小毛激動地抓起手機,心想這小子終于知道道歉了。可點開一看,他更是一臉懵逼,覃星回的短信是:“謝了,紅包自己領回去,我不想罵人……”
“狗X的,太氣人了!我省吃儉用,花個600塊錢,用熱心貼了個別人的冷屁股……”張小毛自言自語地發著牢騷。
他的聲音引起了同宿舍幾個老鄉的關切詢問:“小毛,怎么啦?追妹子沒追到?”
“雞兒個妹子,哪兒跟哪兒啊!”張小毛氣呼呼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末了還問大伙一句:“經過就是這么個經過,你們評評理,這個屌毛,還有必要和他交往不?”
眾人聽完張小毛的敘述,都搖搖頭笑了,七嘴八舌地回應起來:
“你真是個哈卵,不顧禁忌也就算了,你還給別人來個六六大順!”
“凈干這些卵蠢事,人家罵你算輕的,遇到脾氣不好的,還有可能揍你一頓!”
“小伙子啊,讀了幾年書,都讀迂腐了,盡讀到牛屁股里面去了!”
張小毛本想獲得大家的附和與同情,可大家卻是一句句嘲諷,這讓他更加不解,說話也開始變得結巴起來:“怪卵了,這里面,難道……難道還有什么……什么禁忌不成?”
看到張小毛確實不懂,其中一個上了點年紀的老鄉,語重心長地說:“不知者不為罪,這紅白喜事送禮,肯定是有些規矩的。既然沒人告訴你,那我今天就當一回你師父吧!”接著,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來。
“送禮的學問可多了,水平有限,我也講不透,只能給你講幾個基本的節點送禮常識,叫做: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后補……”
“先說‘喜不送傘’。結婚隨禮,有時候不局限于送錢,還包括送一些日常用品。比如說在過去結婚的喜事上,隨禮送東西可以送鍋碗瓢盆,可以送日用百貨,但唯獨不能送傘,因為傘的諧音是‘散’,難免讓人產生‘分散’、‘離散’的聯想。”
“再說‘壽不送煙’。在過去農村,老人遇到逢十大壽——比如六十大壽、七十大壽或者八十大壽等等,有條件的人家,都會舉辦壽宴。壽宴也是要隨禮的,但是,絕對不能送煙的,為什么呢?因為‘煙’的諧音是‘咽’,會讓人聯想到‘咽氣’,這和詛咒沒什么兩樣。因此,祝壽送煙,遇上講究的人,人家不但不會感謝你,而且還會罵你不懂規矩。”
“最后來跟你說說‘喪不后補’吧,也就是你現在遇到的這種情況。”
“在親戚朋友辦事請客時,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及時隨禮的話,一般情況,都是可以在事后補上禮金的,比如:小孩滿月酒啊、金榜題名酒、老人祝壽酒啊、升職祝賀酒啊,喬遷新居酒啊……”
“但是,有兩種事情,如果耽誤了隨禮,是不能補的,特別是后一種,萬萬不能補禮的,那就是結婚和喪事。”
“結婚,是人生三大喜之一,剛結婚,人們都希望從一而終,百年好合,沒有人喜歡多次結婚。想想看,別人剛結完婚,你卻來給他們補個禮,是預祝他再次結婚嗎?”
“喪事補禮,會給人更不好的聯想:一來,人家是白事,你發個紅包,未免叫人難堪;二來,人家還沒有從悲痛中走出來,再去補禮,就等于揭開了‘傷疤’;三來,按民間的說法,白事隨禮是‘上貢’給亡者‘享用’的,因此喪事一結束,即使沒有隨上禮,這一曲就算完了,這事也翻篇了,你這時候卻來這么一出,還搞個六六大順的雙數出來,別人不接,你還不懂味,還說那些陰陽怪氣的話,別人不生氣才怪呢!現在懂了嗎?若有心的話,以后多留意你那同學的其他情況,再設法加倍補上吧……”
靜靜聽完年長老鄉的“人情課”,張小毛感覺自己像個傻子一樣,不得不承認:自己雖然多讀了幾年書,但若論這些人情世故基本常識的掌握,那些老鄉們卻甩了自己幾條街。
張小毛反應還算快,老鄉的話剛說完,他便趕忙接話:“感謝師父,感謝師父,這聲師父叫得值!一下子明白了以前聽都沒聽說的禮數,若不經過師父點撥,不知不覺間,好心辦了壞事,自己還像個哈卵樣蒙在鼓里呢。看樣子,民情風俗不見得都是過時老古董,有時候還真有必要多學點,不然,得罪人了,不但不自知,還覺得自己挺了不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