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家人均3888元、用大象糞便做甜品的餐廳走紅網絡。這家餐廳因違反食品安全法已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馬橋市場監管所已現場核查并暫時封存相關材料,并將展開后續調查。經初查,該單位于2025年2月份開始正式經營,其從外地購進竹蟲、螞蟻、大象粑粑作為食品原料,制作成菜品提供給消費者食用。
(4月13日《南方都市報》)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這家餐廳的“創意”確實吊足了“胃口”:每晚僅開一桌12席、人均消費3888元、15道菜品不定期更新、主打還原原生態的雨林味道......但有好奇的消費者前往一試發現:一塊蜂蜜味的冰,一碗模擬寄生花腐臭味道的糊糊,甚至還有竹蟲、酸螞蟻和“鮮花插在象糞上”,其中將大象糞便消毒干燥碾碎做成的甜品更是飽受消費者和網友吐槽——簡直是“拉了一坨大的”。其實,是不是“花了冤枉錢”還是其次,根本的問題在于“舌尖上的隱患”,花了錢搞一身病那問題就大了。
營銷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是不是“能引起大家的關注”,更在于能不能“長久的發展”。顯然,“大象粑粑”這樣的“美味”壓根就不可能養活一家餐廳,其即便一時半刻吸引了消費者的探奇欲望,最終也會是“一聲嘆息”。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為了吸引消費者,商家往往會絞盡腦汁尋求獨特的賣點。該餐廳企圖通過使用大象糞便這種極為特殊的原料來打造所謂的“特色菜品”,制造噱頭,提升餐廳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然而,這種看似獨特的“創新”,卻嚴重忽視了食品安全這一餐飲行業的底線。
食品安全是一切餐飲經營的基石。餐廳將大象糞便作為食品原料,無疑是對消費者健康安全的極度不負責任。大象糞便的來源、處理方式等是否符合衛生標準,是否可能攜帶病菌、寄生蟲等有害物質,這些都是未知數。在追求差異化競爭時,不少商家容易陷入惡搞的誤區,認為只有標新立異才能吸引顧客。然而,真正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合法、合規、合理的基礎之上。惡搞式創新或許能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流量和關注度,但從長遠來看,一旦觸及法律和道德底線,必然會自食惡果。該餐廳被立案調查,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對于整個餐飲行業而言,這一事件敲響了警鐘。行業應當以此為契機,加強自律,引導商家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念。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提升餐飲品質、豐富消費者的用餐體驗,而不是為了博眼球、賺快錢。餐飲從業者要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以合法、健康、有品質的經營理念推動行業發展。
“象糞甜品”餐廳被立案調查再次敲響了警鐘:嘩眾取寵最終只會自取其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