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稍早前就披露,3 月底,蘋果罕見地包下多架貨運航班,將 600 噸 iPhone(或多達)從印度緊急運往美國。
原因很簡單,iPhone 的生產制造嚴重依賴全球供應鏈,尤其是亞洲供應鏈,但就在 4 月 2 日,美國宣布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貿易伙伴征收至少 10%的「對等關稅」。對華關稅更是加征 34%,此后更是不斷加碼,增至 145%。
不過事情很快就發生了反轉。
當地時間 4 月 11 日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又火速宣布,將對部分電子產品豁免「對等關稅」,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處理器、內存、硬盤、顯示設備和半導體設備等,已經支付的「對等關稅」可以退稅。
圖/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
簡單來說,蘋果向美國市場進口中國/印度制造的iPhone,或者微軟、英偉達等美國科技巨頭進口處理器等芯片產品,現在都能免受「對等關稅」的直接影響了。另一方面,中國在內的亞洲供應鏈廠商和終端廠商,比如京東方的 LCD/LED 面板、聯想的筆記本電腦、三星的智能手機賣到美國,也能免受「對等關稅」的直接影響。
從政策出臺到實施,再到回調,僅僅才過去十天。美國政府這一系列操作顯得相當「著急」,讓全世界跟著坐了幾波過山車,科技廠商在經過驚魂幾夜后發現不過是虛驚一場。而默許一系列電子產品「豁免」的背后,是美國政府面臨的現實難題:
美國的科技產品離不開亞洲,離不開中國。
所以,美國豁免了這些電子產品。美國科技巨頭需要喘息,美國消費者也需要價格不瘋漲的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硬盤等電子產品。當然,新的豁免政策也注定影響無數的中國廠商。
iPhone 不漲了,蘋果一夜從ICU到KTV
「這下 iPhone 沒理由漲價了吧?!?/p>
這句網友的調侃,背后是美國政府一番現實主義妥協的結果。本輪美國對等關稅豁免中,最關鍵的產品之一就是智能手機。
要知道,iPhone 幾乎是整個美國消費電子市場的「國民硬通貨」。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 Research 的報告顯示,2024 年四個季度蘋果公司在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都維持在 50%以上,第四季度甚至一家的份額就達到了 65%。
圖/Counterpoin Research
而據彭博社此前測算,如果完全轉嫁對等關稅的成本(極端情況的測算),蘋果不得不將一臺 Pro Max 價格從 1599 美元提高至 2300 美元,漲幅近 45%。在當前高利率高通脹的經濟環境下,這個價格毫無疑問將直接打擊消費者的換機需求。
即便按照更實際的策略——將關稅加征成本不同程度分攤到自身、上下游、消費者以及其他市場,也必然會影響到 iPhone 未來的銷售表現。
不過豁免政策出臺后,iPhone 在美國市場的定價邏輯暫時得以維持。蘋果從中國鄭州、印度金奈工廠出貨的設備不會因關稅暴漲而被迫提價。受此影響,包括大量的「果鏈」廠商,如舜宇光學、立訊精密等,理論上中短期內也不用擔心蘋果訂單的大幅削減。
至于國行 iPhone,事實上按照雷科技此前分析,豁免政策出臺前受到的影響就比較小,出臺后理論上受影響就更小。更重要的是,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規定,蘋果全系芯片(都不在美國本土「流片」)也不受中國對美懲罰性關稅直接影響,影響 iPhone 成本的中短期因素就更小了。
圖/雷科技
另外不只是蘋果,三星和聯想(包括摩托羅拉)也將受益于新的豁免政策,可不受「對等關稅」直接影響,將旗下智能手機進口到美國市場。至于小米、OPPO、vivo 以及華為等廠商,由于在美市場份額很有限,豁不豁免的影響都很小。
PC 產業地震后,將靠「豁免」政策一夜回血
手機之外,PC 可以說是美國「對等關稅」影響最大的一個核心行業。在「對等關稅」宣布之后,包括惠普、戴爾、宏碁、華碩和聯想在內的幾乎所有主流 PC 品牌都選擇了暫停發往美國的出貨計劃,為期兩周,以待政策明朗化。
還有部分廠商如雷蛇和 Framework 直接暫停了美國市場的銷售,Framework 甚至指出,原本的定價就是以中國臺灣地區進口「0 關稅」的標準進行設置的,但由于 10%的基準「對等關稅」,旗下入門級產品如果繼續銷售就真的是「虧本賣」。
圖/ X
按照最新的豁免政策,除了占據 PC 市場絕對大頭且最受關注的筆記本電腦,包括作為 PC 產品的核心零部件,處理器、內存、硬盤、主板等都在這次豁免清單之中。
理論上,如果情況沒有發生大的轉變,PC 產業將在「兩周的觀察期」后回歸正常節奏?;萜蘸痛鳡杻杉颐绹鴱S商自不必說,在 2024 年美國 PC 市場份額位居前二(Canalys 數據),分別為 25.3%、22.8%,肯定不會放棄。
而作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 PC 品牌,聯想還是美國市場第三大廠商,自然也不可能放棄。更何況,聯想不僅有位于中國合肥的核心組裝工廠,還有輻射美洲市場的墨西哥工廠以及輻射歐洲的匈牙利工廠,即便是最糟糕的情況下,仍然有機會維持相對的成本優勢。
圖/聯想
但豁免政策的到來,無疑給聯想、惠普、戴爾、宏碁、華碩,以及眾多 ODM 廠商如仁寶、緯創、廣達、富士康等爭取到了寶貴的窗口期。產業鏈上游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套」。
另一方面,美國不想看到的不只是整機價格瘋漲,也不希望看到微軟、谷歌等企業級服務商的 IT 采購成本全面飆升——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和企業服務上,最終將讓美國經濟不堪重負。
芯片業吃下「定心丸」,英特爾成了例外
最后,是這場博弈中最難拆分的部分:芯片。本輪豁免并不直接涉及半導體設計公司(如英偉達、高通、AMD)或芯片代工廠(如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但包含了「半導體設備」和「處理器」兩項關鍵商品。
這意味著,美國方面可能有意「放行」整機中的芯片流通,同時也想避免設備、主板等不可缺的元件因加稅斷供。
美國肯定想繼續鼓勵芯片廠商在美建廠,依舊很難。就在美國豁免部分電子產品「對等關稅」前,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在 4 月 11 日上午突然發文并引用海關總署相關規定表示,「集成電路」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協會還建議,企業在進口集成電路報關原產地時,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進行申報。
圖/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事實上,除了英特爾、美光、德州儀器等在美建有晶圓廠的少數芯片廠商,蘋果、英偉達、AMD、高通等芯片巨頭的先進制程芯片,都是在臺積電(以中國臺灣晶圓廠為主)或者三星(以韓國晶圓廠為主)進行流片和大規模制造,都不受最近一輪關稅大增的影響。
相對的是,這也大幅提升了美國芯片設計公司「回歸美國制造」的阻力。一旦回到本土投片,就會被中國認定為美國產品,從而面臨數倍于正常稅率的懲罰性關稅,這將直接影響iPhone等在華制造產品本身的成本。但如果繼續委托臺積電在中國臺灣,或者是三星在韓國代工,則依然可以較低關稅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
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蘋果、高通、英偉達、AMD 的芯片成本不會受到懲罰性關稅的直接影響,具體到中國制造的手機(包括國產手機和iPhone)、PC 同樣不會因為芯片成本出現太大的價格波動。包括美國消費市場,亦是如此。
不過英特爾和美光兩大廠商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了。尤其是影響重大的英特爾(僅計算目前運營的工廠),除了委托臺積電流片、生產的 Ultra 200V,在美國有 3 處晶圓廠、在海外還有 1 處愛爾蘭晶圓廠和 2 處以色列晶圓廠(其中愛爾蘭晶圓廠計劃今年內量產 3nm,原本還有一處計劃中的以色列晶圓廠采用最先進的工藝,則在去年暫緩了計劃),這意味著Intel的許多芯片輸華目前將依然受到“對等關稅”影響。
毫無疑問,豁免政策的出臺是特朗普的讓步或者回撤,對于大多數受影響的廠商都是一次「喘息」的機會。但也只是「喘息」,畢竟還有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所有人心中,那就是:
誰也不知道,這場特朗普政府主導的「鬧劇」還會發生什么?
所以在「對等關稅」的結果塵埃落定之前,我們仍然需要準備一切該準備的,然后面對挑戰。特朗普這一波“騷操作”至少讓我們有了更強的底線意識,不論他以及美國政府是否“認輸”(其實事實上已經輸了),不論他們的這一波關稅鬧劇會以怎樣的方式收場,我們都必須努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