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剛開年,國家醫保局就發布了一條重磅消息:全國范圍內將開展醫保基金使用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打擊違規使用醫保卡行為。這意味著,醫保卡的“紅線”越劃越清,違規成本也越來越高。最近三甲醫院因縱容患者虛假住院套取醫保基金,被追回違規金額超800萬元,相關責任人更是面臨刑事處罰。這一案例給所有人敲響警鐘——醫保卡用錯不是小事,輕則損失錢財,重則觸犯法律!
第一雷區:醫保卡借人,害人害己
很多人覺得“借卡給家人朋友用”是舉手之勞,甚至認為“反正卡里錢不用也浪費”,但這種行為恰恰踩中了法律紅線。去年浙江就有一例典型案例:張女士把醫保卡借給表姐買降壓藥,結果兩人均被醫保部門追回報銷款,并罰款2.3萬元。根據《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出借醫保卡不僅會被暫停結算權限3-12個月,所有醫療費用需自費,還可能面臨最高5倍罰款。
有人會問:“不是說醫保卡可以給家人用嗎?”其實政策允許的是“家庭共濟”,但僅限于配偶、父母等直系親屬,且僅限支付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如果把卡借給朋友、遠親,甚至用來購買保健品、日用品,都屬于違規。
第二雷區:套現騙保,貪小便宜吃大虧
醫保卡里的錢專款專用,但總有人動歪腦筋。比如在藥店刷醫保卡買米面糧油,或與藥販子勾結低價套現。江蘇某連鎖藥店就因默許顧客用醫保卡購買洗發水、紙巾,被吊銷醫保定點資格,老板被判有期徒刑。這些行為看似“薅羊毛”,實則嚴重侵蝕醫保基金——2024年全國追回的違規醫保資金高達78億元,其中超三成來自此類套現行為。
更隱蔽的騙保手段是“掛名住院”。有人偽造住院記錄,虛開藥品清單,騙取醫保報銷。河北某民營醫院曾組織“假住院”200余人次,最終院長被判刑10年,醫院被納入失信黑名單。這些案例告訴我們:醫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任何損公肥私的行為都將付出慘痛代價。
第三雷區:報銷范圍不清楚,稀里糊涂踩紅線
“為什么體檢不能刷醫保卡?”“健身理療怎么還要自費?”許多人對醫保報銷范圍存在誤解。根據國家醫保目錄,醫保卡只能用于疾病治療、門診手術、慢性病用藥等特定項目。像健康體檢、醫美整形、養生保健等非治療性支出,均不在報銷范圍內。
去年武漢一位白領因用醫保卡報銷近視激光手術費用,被系統核查發現后要求退還1.2萬元。類似糾紛頻發,根源在于參保人對政策細則不了解。建議就醫時主動詢問醫院:“這項檢查/藥品是否在醫保目錄內?”必要時可登錄“國家醫保服務平臺”APP查詢實時目錄,避免因無知而違規。
第四雷區:偽造材料騙保,醫療誠信遭重擊
比個人違規更惡劣的,是醫療機構參與造假。某些私立醫院偽造病歷、虛開處方,甚至盜用參保人信息虛構診療記錄。2024年廣東某診所被曝通過“假門診”套取醫保基金430萬元,主犯被判刑7年,診所永久取消醫保資格。這類行為不僅讓患者背上虛假就醫記錄,還可能影響未來保險理賠和職業健康評估。
作為患者,如果發現醫生誘導你“多開藥”“掛空床”,或要求你提供空白醫保卡,請立刻向12393醫保服務熱線舉報。保護醫保基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就醫權益。
第五雷區:隱瞞病史參保,后患無窮
部分參保人在投保時隱瞞既往病史,企圖降低保費或通過核保。這種情況一旦被發現,醫保部門有權拒付相關醫療費用,并追回已報銷金額。2023年上海一位糖尿病患者隱瞞病情參保,住院治療時被系統核查出投保前就診記錄,最終自費承擔了15萬元治療費。
醫保制度建立在誠信基礎上,帶病投保看似“省錢”,實則可能失去全部保障。參保時務必如實填寫健康告知,必要時可通過補充醫療保險或商業保險完善保障,切勿因小失大。
結語:守好醫保卡,就是守好救命錢
醫保基金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財富,2025年新規的出臺,標志著監管已進入“零容忍”時代。從借卡買藥到虛假住院,每一分違規支出都可能讓真正需要救治的人失去機會。記住:你的每一次合規使用,都是在守護這條生命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