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自然,最后又歸宿自然。所以道家講究一個“自然而然”,把個人的渺小融入自然無垠之大,主動放棄外部環境加諸在身的枷鎖,最終獲得“天人合一”。
林逋,字君復,人稱和靖先生,一生不曾婚娶,也未曾入仕,隱居杭州西湖邊的孤山,以種梅養鶴為樂,留下“梅妻鶴子”的佳話。詩作清新淡雅,意境深遠,尤善描繪自然,抒發內心情感。
《宿洞宵宮》
(宋)林逋
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
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
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詩題中所說的洞宵宮,在今浙江余杭縣西南大滌山中,唐朝時建天柱觀,宋代時改名洞霄宮。林逋曾在此隱居,所以才有借宿之說。或許因為居于此,受環境影響,詩里自然而然就帶著一股子淡泊與超然。
首聯“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一般都認為宋詩多含哲理,善于議論。如此,不少學者是貶之的,畢竟詩乃“抒不盡之意,含不露之情”。這里詩人直接散文入詩,于開篇處便定下結論,秋山連綿,秋思無邊。
此處說“秋山”,既言詩人所見的眼前群山,無窮無盡不可盡述,寄寓意著詩人難以阻礙歲月侵蝕的無能為力之感;而“秋思”則是詩人心中內部情感的直接抒發,恍如連綿不絕的山巒,思縷無限,不可盡情闡述。
“不可盡”與“無垠”,用得極為精妙,既展現了自然之遼闊,又表達了情感之深邃,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濃厚的好奇感,想要去弄清楚詩人筆下的群山,到底是如何惹人欣然忘返的。
頷聯“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直接從上聯“不可盡”入手去描寫秋山之形象。詩人筆觸十分細膩,善于發現自然中微妙的變化,摹寫出事物各自的色彩差異化,從而形成鮮明對比,抓人眼球。
碧綠的溪水腳步輕快,時刻不停地奔流在山澗中,片片紅葉帶著季節的消息,隨風飄落在水面上;青翠的森林上端,朵朵白云悠閑地飄浮,點綴著秋天的碧空。
這里的“流”與“點”二字,極為傳神,生動地描寫出紅葉輕溪于澗水中的動態美,又另外賦予隱現于樹林間的白云以輕盈的姿態,使得整個畫面頓時變得鮮活起來,不禁讓人想起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那樣超塵絕俗的詩句來。
頸聯“涼陰一鳥下,落日亂蟬分”,詩人仍在繼續將筆觸深入到秋天的景色中,但在筆法使用上卻加以改換,與上聯中相對的靜止不同,此處則重點放到動與鬧上,讓景象脫離沉郁而顯得明凈輕快。
沁涼的樹蔭下,一只歸鳥翩然落下,是在尋找一個棲息之地,又或是在感受這傍晚的寧靜?余暉殘照里,落日沒遠山,蟬鳴聲此起彼伏,仿佛是在為著將會逝去的時光吟唱挽歌。
“涼陰”對“落日”,一涼一暖,似乎人間況味,總是妙不可言,命運的飛逝,卻偏令人傷感。而“一鳥下”與“亂蟬分”,切入具體事物的行為狀態,將秋之寂靜與喧鬧完美統一到一個畫圖內,愈發顯得層次分明且生動活潑。
尾聯“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詩人回頭終于照應詩題,落筆在“宿”事之上,卻又并非直接言其事,反而故意宕開一筆,從白天的喧囂歸于秋夜的靜謐,從外部環境返還內在精神。
在這個秋天的晚上,夜雨滴落到芭蕉葉上,形成了優美的旋律,不時撥動著詩人的心弦,引人不禁遐想,如此良夜如此雨,是否還會有人像他一樣,聞著雨聲輾轉反側,無法入眠?
“芭蕉雨”作為物象被詩人注入心靈,既是自然的美好,又是情感的寄托,把原本不可捉摸難以言喻的內心,給予具象化。而“何人”之問,卻又呼應首聯中的“秋思亦無垠”,渲染孤寂之余,更多表達了尋覓知音的渴求。
整首詩以秋景為引,通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意象,將自然之景與內心之情巧妙地融合,形成獨特之美,令人吟誦,回味無窮。梅堯臣在《林和靖先生詩集序》中說林逋詩“詠之令人忘百事”,這首詩便是如此。
在這首詩中,詩人手持如椽妙筆,潑墨揮毫,將碧澗、紅葉,青林、白云,涼陰、落日,一鳥、亂蟬,芭蕉雨等等意象,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秋思無垠,真實又超脫的秋日秘境,契合著詩人一生不仕,淡泊名利的高潔情操。
【圖片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