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板做的液壓式抓娃娃機和3D打印的牛頓天文望遠鏡打擂臺,古代的投石機和現(xiàn)代的外骨骼機械臂爭人氣獎……北大附中初中部第十屆科技節(jié)于4月11日舉辦,同學們積極參與“科技制作”“科幻創(chuàng)想”和“科研微探究”等科學實踐項目,完成了一場從實踐探索到思維躍遷的成長之旅。最終組委會為脫穎而出的優(yōu)秀小組作品頒發(fā)了5種獎項。
本屆科技節(jié)自1月啟動以來,同學們自行組建小組,在設計制作科技發(fā)明作品、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探究科研微課題三類驅動型任務中自選一項完成。開幕式上,組委會為從眾多優(yōu)秀成果中脫穎而出的30余件小組作品分別頒發(fā)了“創(chuàng)新精神-錢學森獎”“工匠精神-魯班獎”“實用科技-特斯拉獎”“綠色守護-竺可楨獎”和“智慧表達-蘇格拉底獎”。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科技節(jié)展區(qū)變成了“新秀科技博覽會”。同學們賣力地吆喝,向師生和家長代表介紹自己獲獎作品的設計思路、實施過程和實用價值。初一年級幾個女生的“抓娃娃機”項目不僅獲得了“特斯拉獎”,還是現(xiàn)場人氣最高的項目之一,近1米高、用紙板做的抓娃娃機吸引同學們排隊都想體驗一下。“我們用的是液壓傳動系統(tǒng),零部件都是網上淘的,做了一個多月吧,(勝出)因為創(chuàng)意好吧?”項目組成員秦一然告訴北青報記者。隔壁初二一群男生做的“牛頓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管路設計及碳纖維桁架研究”,目鏡和碳纖維部分同樣來自網購,主要支架則是他們自己設計并3D打印的,這個項目獲得了“魯班獎”。此外,投石機發(fā)射角度對射程的影響探究、氣泵搭載的外骨骼機械臂、鋼鐵俠面罩、磁懸浮永生花……獲獎項目都飽含了同學們的巧思。
科技節(jié)當天,校園化身“科學游樂場”,十余個科學趣玩項目供同學們用生活中積累的科學常識或課堂上習得的探究方法去完成任務。來自北京大學的專家學者還為同學們帶來兩場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講座。北大附中黨委書記王亞章在致辭中表示,學校結合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探索“初高貫通、大中協(xié)同、區(qū)域聯(lián)動”的特色課程體系,希望同學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在科學教育的土壤中茁壯成長。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袁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