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殷夢昊 蔣子怡 復旦大學
你是否還記得那個叫張安琪的女孩?
10年前,這位復旦大學2014屆本科生“畢業生之星”因為“復旦學霸”、“門薩女神”、“新東方最年輕托福教師”的標簽而火遍全網。
10年后,她的名字再次進入大眾視野,不再是因為那些浮夸的標簽,而是以一名科研人員的身份——2023年,她先后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3篇關于腦機接口的重要論文。
2014年從復旦材料科學系畢業后,張安琪一直朝著學術理想穩步前行,先前往哈佛大學讀博,師從國際納米科學先驅、美國四院院士Charles Lieber教授,后來加入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材料科學頂尖學者鮑哲南教授和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教授。
就在上個月,32歲的她正式入職加州理工大學,成為該校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最近,她正忙于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并開始招收博士生。
這位昔日的復旦“風云人物”坦言,“并不喜歡在新聞上看到自己”。遠離社交網絡多年,她更享受低調的科研生活。但若有新的科研突破,她很樂于跟大家分享。
而對于所取得的成績,她歸功于努力而非智商:“你可以說我是努力型的學霸,但絕對不是天才。”
從登記化學藥品開始
邁出科研第一步
對青年學者張安琪而言,2023年是碩果累累的一年——
7月21日,她歷時四年攻關,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開發出一種“比頭發絲還細”的微型、超柔性血管內神經探針,可以植入嚙齒動物大腦中直徑小于100微米的血管中,為無需開顱手術、不損傷大腦或血管的微創腦機接口臨床轉化奠定了基礎。
不到一個月后,她又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論文,為研究活體動物的大腦神經網絡帶來了新方法——下一代基因靶向化學組裝(GTCA)。
同年11月29日,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一篇新型腦機接口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了用電子器件在大腦中進行有細胞類型選擇性的測量。
讓知識造福人類健康一直是張安琪的夢想,她未來將繼續深耕腦機接口領域,推動技術臨床應用,努力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做出更多貢獻。
張安琪參加北京腦科學國際學術大會
“復旦是我科研夢想的起點。”張安琪說,從本科研究納米材料到如今聚焦神經生物學,復旦四年的學習為她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到2010年,那時的張安琪剛剛踏入大學,對科研一無所知。雖然初高中參加了多場化學競賽,但完全沒有做實驗的經歷。直到看到化學系陳萌老師的實驗室介紹,寫到“銀納米顆粒可以殺菌”,她才發覺“原來書本上的知識很有用”。
復旦大學從1998年開始就為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提供平臺。通過學校專為大一新生開展的科研資助“啟航計劃”,張安琪正式加入陳萌課題組。
她的第一項任務是整理和登記實驗室里的化學藥品,這讓她對科研的第一印象就是“要能耐心地做枯燥的事情”。在老師指導下,張安琪從最基礎的閱讀文獻開始,逐步走上科研的正軌。
本科生參與科研的氛圍在當時還不算普遍,張安琪是為數不多堅持參加“啟航計劃”的20名學生之一。相比于有些人中途退出,她很珍惜這個機會,到了大二、大三時,她又先后申請了“莙政”和“望道”科研項目。
“莙政學者”結題典禮合影,二排左六為張安琪
“我從幼兒園就想當科學家,盡管當時并不確切知道科學家到底在做什么。”在張安琪心中,為人類的知識寶庫添磚加瓦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進大學之后,她離這個夢想更近了。
與此同時,在新東方擔任托福老師的經歷讓張安琪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在復旦這樣的綜合性大學,你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正因如此,她高考時選擇報考復旦,被這所大學兼容并包的氣質所吸引。
2012年,19歲的張安琪成為了新東方最年輕的托福老師,并很快實現經濟獨立。然而,她不滿足于此,教學內容的重復性讓她萌生了想要創造“新的東西”的渴望。
“科研就是一直在做新的東西,一直都有新的挑戰,不會感覺枯燥和重復。”
對張安琪而言,科研是一個她嘗遍所有可能性后的堅定選擇,是她想一輩子投身的事業。
本科發5篇SCI論文背后
是20多次拒稿
時隔多年,再聊起學生時代的意外走紅,張安琪仍記憶猶新。
“還記得是2013年的12月23號早晨,起床一看,咦,新聞上怎么都是我。”彼時正值期末考試,一時間每天涌來幾十個記者的電話讓她倍感壓力,“我覺得不行,我還得準備考試。”
各種噱頭中,“天才”兩個字格外讓她不安:“我不覺得我是天才。我是非常努力的,但好像沒被看到,仿佛這些成績是上天賜予的。”
當大眾為她本科階段以第一作者發表5篇SCI論文而贊嘆不已時,卻鮮有人知,她被拒稿過20多次。
大一剛進實驗室時,因英文不錯,老師便布置她撰寫綜述文章。當時正在備考GRE的張安琪一口氣用了不少“大詞”,結果被老師的評價潑了一盆冷水,“這不像一位科研人員寫的文章。”
“歷時兩年,那篇文章老師讓我前后改了13遍。”張安琪至今難忘大三時發表的第一篇論文。
而被拒稿最多的一篇是她的本科論文代表作。每次提交時,張安琪都信心滿滿,覺得“這是我做過最成功的實驗”、“文章不可能寫得更好了”,結果卻是連續7次被拒稿。這讓她一度陷入懷疑。“是不是我不適合科研?”“是不是我永遠都發不出來SCI文章?”
然而,第8次投稿時迎來了轉機,她的論文被允許修改后發表。這次經歷讓她積累了豐富的科研和寫作經驗,后來的發表之路也變得更加順暢。
“我做任何事情都是不會放棄的,這就是我的性格。”張安琪如是形容自己,而她微信簽名也印證了這一點:Tough times never last, tough people do(注:艱難時刻總會過去,堅韌之人恒久常在)。
如今的復旦大學元創中心,是當年的先進材料樓所在地。這座不算起眼的小樓是張安琪感情最深的地方,5樓的實驗室見證了她每一個努力的日夜。
時任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主任、現內蒙古大學校長武利民教授的辦公室與她的實驗室僅一墻之隔。師生二人皆為“工作狂”,每天清晨7點,總能在走廊上不約而同地遇見對方。當時,武利民就看出了張安琪的勤奮,并在她申請哈佛化學系時執筆推薦信。
“如果我是天才,科研和實驗豈不該非常容易?但對我而言,取得如今的成果,都經過了不懈努力。”張安琪笑言,“所以我絕對不是天才,更像是一個非常努力的學霸。”
多嘗試,早準備
盡早確立自己的目標
2024年夏天,張安琪應邀重返復旦,為本科生做了一次講座。
她欣喜發現,如今實驗室的硬件條件有了顯著提升,本科生對科研的熱情也愈發高漲。復旦給予本科生的學術研究資助平臺(FDUROP),為年輕學子開辟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張安琪勉勵學弟學妹們:
“去嘗試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早做準備,多嘗試不同領域,盡早確立自己的目標。”
正如當時的她,敢于與周圍的人不同,并根據自身興趣與長處,嘗試做科研、教英語。
實際上,初入復旦的時候張安琪也經歷過兩周的迷茫期。她畢業于山東省的重點高中青島二中,一直以來成績優異。步入大學,脫離了高中老師的“指揮棒”,張安琪突然意識到一切都要靠自己,哪怕是學習資源也要自己去爭取。“那一刻我才算真正開竅,轉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
除了跟隨陳萌老師學習,她對納米材料的濃厚興趣也促使她旁聽了先進材料實驗室鄭耿鋒教授的課程,并主動請教,兩人最終合作發表論文。
“大學時期,你如果想努力,就可以大有可為;但如果懈怠,也可以虛度光陰。”她說。
在外人看來,張安琪校園生活有些單調甚至孤獨,但她卻樂在其中。除了7小時的睡覺時間,她每天不是在上課,就是泡在實驗室,或是去新東方授課,幾乎沒有閑暇時間,“別人玩的時候我也在工作”。
“做實驗累了就去上課,上課累了就做實驗。”她笑著道出自己的放松方式。
海外求學多年,張安琪回國的機會不多,但每次回來,她定會回母校走走,和昔日師友小聚,再去看看那個她曾日夜鏖戰的實驗樓。
那里是她夢想開始的地方,像一座燈塔永遠指引著她的內心:專注學術、持之以恒,絕不輕言放棄。
組 稿
校融媒體中心
文 字
殷夢昊 蔣子怡
圖 片
受訪者供圖
責 編
殷夢昊
徐沁芃
▼更多復旦新聞,敬請留意復旦大學官方網站。
復旦大學向上滑動看下一個
原標題:《從復旦學霸到加州理工教授:張安琪的非天才成長之路》
來源:復旦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