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舊車棚改造的鄰家小院,到斬獲15項省市級榮譽的文化社區;從油田移交小區的治理難題,到“文藝搭臺,治理唱戲”的發展新模式——近年來,河口街道以河盛社區為示范,推動文化社區建設,通過“以文賦能”走出了基層治理新路徑。
“鄰家小院”組建最美空間
河盛社區以“鄰社家”品牌為引領,將閑置院落、破舊車棚等低效空間改造為承載文化記憶的文化空間。建有總面積467平方米的鄰家小院,內設會客廳、手工坊、科普室、鄰里劇場等9大功能室,陣地年均開展活動400余場次;藏書1.2萬冊的24小時城市書房融合兒童區、成人區、讀書沙龍區等主題空間,年接待讀者超萬人次,成為居民茶余飯后的“文化會客廳”和油地融合的“情感聯結站”。2024年,河盛社區“鄰家小院”作為全省五處之一、全市唯一上榜的“最美基層文化空間”榮耀出圈。
“多元團隊”激發社區活力
近年來,河盛文藝團隊不斷發展壯大,構建起差異化文藝生態。京之韻社團作為文化標桿,以戲曲微課堂、入校傳藝等項目實現“經典活化”,編排劇目也成為油田精神與紅色文化的傳承載體;旗袍社打造“流動美學展”,青花瓷紋樣與團扇輕搖間,構建起“行走的江南意象”;非洲鼓社每周三固定開展“鼓韻傳情”互動教學,以律動節拍打破都市人際堅冰,累計促成300余次新鄰社交;太極扇隊將晨練場景轉化為養生分享平臺,帶動社區居民形成居家養老新風尚。此外,盛韻器樂隊的“民樂雅集”、巧手姐妹團的手編制作等特色項目,更將文化服務延伸至茶余飯后與指尖創造,形成全時段、全齡段服務網絡。
“藝治融合”實現雙向賦能
作為“鄰社家”文化品牌的核心載體,河盛8支文藝隊伍、70余名骨干成員,2023年以來累計開展演出53場(含13場校園公益演出),覆蓋居民2000余人,社區依托團隊將藝術浸潤至學校、院落、廣場等多元場景,也將文藝發展成助力社區治理的潤滑劑。河盛社區創造性實施“雙肩挑”機制,78%文藝骨干兼任樓棟長、單元長,在節目排練間隙收集民情,在課程開展中化解鄰里糾紛,文藝空間變身民情前哨站。實施“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服務”常態機制,發動隊伍開展“戲曲微課堂”、“鼓韻傳情”等公益課程270余場次,并以石油文化為紐帶,通過鄰里藝術節、公益市集等活動開展,推動油田移交居民實現了從“單位人”到“社區人”的身份重構。
當二胡與非洲鼓在鄰家小院共鳴,當青花旗袍與石油工裝共舞,河盛社區正書寫著"文藝潤澤"與"社區善治"的同頻共振。如今,“看演出到小院、學技藝找社團、解煩憂靠骨干”已成為居民共識,一幅油地同心、老幼皆樂、藝治融合的幸福圖景在此徐徐展開。(大眾新聞記者 曹萌萌 通訊員 李足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