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與城市,正在雙向奔赴。
4月13-14日,“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上海站)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廣東省攜3.5萬個高含金量崗位亮相,借力國際化都市上海向全球英才發出加盟邀約。
這是繼今年年初廣東舉辦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出“百萬英才匯南粵”的時代沖鋒號,以“2+N”重點招聘活動,面向全國和全球攬才。作為N城聯動首場活動的主力,此次深圳攜華為、騰訊、比亞迪等751家單位來滬,組成“頂配引才團”,崗位總數3.5萬個,其中年薪50萬—100萬的崗位超4000個,100萬以上的崗位超800個。
無論是引才陣容之強大、高薪崗位之多,還是活動規格之高、政策誠意之滿,無不體現了廣東及深圳“視人才為珍寶”的發展理念,更凸顯了搶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決心和信心。
從“孔雀東南飛”到“百萬英才匯南粵”,深圳做對了什么?
“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上海站)現場。
01
深圳為何不遠千里奔赴上海引才?
深圳與上海,都是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市、制造大市和外貿大市,也是為數不多同樣以“經濟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為定位的重點城市,堪稱“勇挑經濟大梁”的存在,共同肩負起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任。
同為經濟、科技、人才高地,深圳與上海的交流合作,既是兩個頂尖城市優勢互補、深度合作的體現,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城市群聯動發展的寫照。
當前,外有大國博弈日益白熱化的壓力,內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再加上經濟邁過“爬坡過坎調整期、積厚成勢積累期、動能轉換接續期”的內在需求,以“國家創新型城市”為核心定位的深圳,亟待招引更多高層次人才,打響未來競逐戰。
這一次深圳到上海招聘,瞄準的正是新質生產力領域,重點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儲備人才。在學歷結構上,以本科學歷需求是絕對主力,碩士和博士需求旺盛,凸顯了深圳對于高學歷人才的求賢若渴。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市,上海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市和科研重鎮,雙一流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接近4成,其背后的長三角城市群同樣高校云集,重點高校數量合計占了全國1/4,每年都有上百萬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堪稱名副其實的人才“富礦”。
上海陸家嘴
作為科技重鎮,上海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匯聚了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眾多頂尖人才。目前,上海各類人才總量接近700萬人,其中作為科技革命“主戰場”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總量已從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
此外,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技創新中心,上海既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鏈接點,也是全球資源配置和人才流通的中心,無數跨國企業和技術研發中心、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匯聚于此。
就此而言,深圳到上海招聘引才,既是面向迎接新產業和未來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之舉,也是依托上海這一國際化平臺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的現實需求,更是構建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雙向流動新格局的積極實踐。
事實上,深滬之間本身就有著高頻次的商貿和人員往來,這從滬深航線數量就可見一斑。據統計,我國最繁忙的航線集中于北上與廣深之間,每天往返深圳與上海、北京的航班分別超過120架次、100架次,高峰時期15分鐘一班,堪稱航線“公交化”運營。
不只是人員往來,兩地企業同樣呈現跨地域雙向流動的新趨勢。華為將全球最大研發中心設在上海,騰訊的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產業基地同樣布局在上海,比亞迪亦在上海設立汽車新技術研究院和鋰電池工廠;而總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國際在深圳建設12英寸晶圓廠,復星醫藥在深圳建設大灣區總部,上海交通大學也在深圳成立了深圳研究院。
人才流動,本身就是正常的市場現象,也是統一大市場下區域聯動發展的大勢所趨。
近年來,無數內陸省會紛紛前往北京、上海、深圳舉辦招商引資大會,上海也曾奔赴成都、武漢等中西部地區“反向招商”,香港亦成立“人才引進辦公室”,吸引內地企業和人才,深圳以上海為依托吸引全球人才也是同理。
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既是激活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區域良性競爭、實現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
深圳人才公園
02
百萬英才匯南粵,深圳有何獨特優勢?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19.94萬人,增量位居萬億城市首位。這不是深圳第一次拿下人口增長冠軍之位,過去10年,深圳人口從1318萬人增長到1799萬人,增量近500萬人,位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
無數年輕人“孔雀東南飛”,高學歷人才同樣紛至沓來。目前,深圳各類人才總量超700萬,技能人才406萬、留學回國人員22萬、高層次人才2.6萬,對95后人才的吸引力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常年位居高校畢業生就業首選城市榜單前列。
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深圳對年輕人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根植于其蓬勃發展且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依托于“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全方位創新體系,更受益于“來了就是深圳人”的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
作為中國“雙料”工業第一大市,深圳正在形成“20+8”現代產業集群,坐擁新一代信息技術、軟件與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4大萬億級、4大5000億級產業,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形成領跑之勢。
這從深圳主要工業品產量在全國的比重就可見一斑。當前,全球70%左右的消費級無人機、50%以上的工業無人機,全國1/5左右的新能源汽車,1/4以上的手機、1/6左右的集成電路、1/8以上的計算機整機都產自深圳。
依托于這些高新產業,深圳不僅匯聚招商局、中廣核、中國電子等“國家隊”領頭羊,而且從本土誕生并成長出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科技四大巨頭”,在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匯聚了以優必選、逐際動力為代表的“深圳十三太保”。
深圳的企業格局,既有“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規模優勢,又有“新興產業串珠成鏈,未來產業拔節生長”的領先優勢。數據顯示,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5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025家、境內外上市企業達576家。
這些產業和企業,正是深圳在全國乃至全球招商引才的最大憑借,也是各類人才在深圳一展宏圖的重要舞臺。
這一次深圳在上海招聘引才,一次性集中提供3.5萬個優質崗位,其中年薪50萬—100萬的崗位超4000個,100萬以上的崗位超800個,涵蓋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眾多前沿領域,就是深圳企業競爭力的體現。
與同能級城市相比,深圳最大的優勢在于產業能級更高、產業鏈供應鏈齊全、創新體系健全、創投風投機制發達。
機器人在深圳一家企業“工作”
產業能級更高,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更為發達,說明在深圳創業就業向上攀登的“天花板”更高,是追逐科技“星辰大海”的重要承載地。
產業鏈供應鏈齊全,意味著深圳可以滿足不同人才到不同領域的不同需求。很少有地方能像深圳,在“1小時交通圈”內就能聚齊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能找到各種各樣的人才。
以最為熱門的人工智能賽道為例,深圳既有軟件層面的大模型,也有硬件領域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更有廣義上的智能終端裝備,僅人工智能企業就有2200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更是多達6萬家,足以滿足不同人才的創新創業需求。
創新體系健全,代表著無論是基礎研究、技術創新還是商業創新,無論交叉創新、融合創新還是協同創新,都有龐大的施展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深圳90%以上的創新來源于企業,是全國企業研發投入最高的城市,足以說明市場活力之足、創新動能之強。
創投風投機制發達更不用說,作為“大膽資本”的首倡地,深圳建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百億級天使母基金、千億級引導基金集群,各類股權投資及創業投資基金數量突破1萬家,風投創投基金以IPO等形式退出的規模位居全國前列,足以為無數夢想保駕護航。
既能慰藉柴米油鹽,又能呵護“詩和遠方”,還能探尋“星辰大海”。只要來到深圳,就能在龐大的市場中遨游,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帶動人生抱負與城市發展的雙贏。
深圳市區的引才標語
03
來了就是深圳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
衡量一個地方的開放包容度,只要走上街頭,聽聽是否有來自天南海北的口音。深圳就是如此,這是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90%的人口都來自于外地,正是無數外地人支撐了深圳的崛起奇跡,正是他們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深圳人”。
正因為這一點,深圳對所有人來者不拒,不唯地域、不問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對于大學生等高學歷人才,更是不吝真金白銀,“送錢送房送戶口”,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
今年開年伊始,深圳出臺新政,將應屆生求職免費住宿延長至15天,喊出“只收夢想,不收租金”的口號,更將推出“超常規舉措”,推動實現“從一張床到一套房”的全方位保障。
事實上,這不是深圳第一次出臺類似政策。
早在2013年,深圳就在全國首創公益項目“青年驛站”,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免費住宿等服務; 2016年,進一步向新引進入戶的人才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2017年,在一線城市中率先放寬大專學歷落戶;2019年,針對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推出15%所得稅優惠政策。
2022年,面向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產業技師和領軍人才配售人才房,價格只有市場價的6成;2024年,首創人才引進入戶全流程網上辦理,足不出戶半小時就能完成落戶……
無數個“第一”、“率先”、“首創”,詮釋了深圳“視人才如珍寶”的態度,也凸顯了一座改革之城銳意創新、不斷突破的動力。這些發軔于深圳的人才政策,如今已成為許多二三線城市的政策“標配”,向深圳學習如何搶人和留人,成了許多城市心照不宣的樣板范式。
深圳市區
事實上,深圳要做的不只是開拓者和探索者,更是“最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一方面,深圳不僅有著一線城市最為寬松的落戶門檻,而且拿出真金白銀,推出各大城市中最為可觀的補貼政策和安居政策。
據悉,在深圳,符合條件的新入戶本科生可獲1.5萬元-3萬元、碩士可獲3萬元-5萬元、博士可獲10萬元生活補貼;對于“鯤鵬青年創新創業合作計劃”入庫項目,最高給予100萬元研發資助支持;對來深創業大學生,最高給予5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
針對“城市居,大不易”的普遍現實,深圳正在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覆蓋高校畢業生就業求職、人才安居等方方面面。數據顯示,2024年底,累計為各類人才配租保障性住房超18萬套,面向人才家庭配售住房近4萬套,解決了無數人的后顧之憂。
另一方面,招人不難,難的是留人。真金白銀只是第一步,用制度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事業留人、用情感留人,才是最關鍵的。
很少有高層次人才會為了“蠅頭小利”而長期留在一座城市,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是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無事不擾、有事必應”的政務服務意識,以及一流的城市治理能力。
同樣,面對國內外眾多頂尖城市的競爭,選擇哪座城市擇業創業,最重要的是誰能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誰能提供更多有前景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誰能為人才提供探尋星辰大海的無限可能。
人才與城市總是雙向奔赴。過去40多年來,無數年輕人“孔雀東南飛”,助力深圳從一座邊陲小鎮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未來,“百萬英才匯南粵”,還將繼續為深圳鍛造新的鵬程之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