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4月13日,一封僅有10個字的辭職信,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炸翻了無數人按部就班的心,在網上引發了各種熱議和討論。
而寫下這封信的河南省實驗中學心理教師顧少強隨之走紅。
十年間,網上不時有她的消息,真假參半。
十年前她辭去體制內的穩定工作離開鄭州,選擇出走“看世界”;十年后她“世界看完了,現在想好好看看身邊的人”,重回鄭州老家定居,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很多網友總結這十年,“任性了一把,結果啥也不是。”
但真的啥也不是嗎?過去十年的經歷,她后悔了嗎?顧少強有自己的答案。
1
辭職的決定
顧少強,1980年出生在鄭州,2004年從師范大學心理專業畢業,2014年7月入職河南省實驗中學。
體制內,重點中學。這一系列標簽,在一些人眼中,代表著 “規律與穩定”;在另一些人心中,卻滿是 “枯燥與疲累”。顯然,顧少強屬于后者。
學校仿若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擠破腦袋、拼盡全力想要躋身其中,而里面的人,在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工作里,卻時常萌生出逃離的念頭。
教師的工作不只是教學,還涵蓋了行政事務、軍訓管理、錄取通知書發放等諸多繁瑣任務。“一眼望到頭”的生活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疲憊。而11年的教學生涯,也讓顧少強陷入職業倦怠期。
在一節心理課上,她要求初一的學生給兩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而她自己,也不禁開始暢想 20 年后的生活圖景。
彼時是2015 年,她35歲,20年后的她將 55 歲,正值退休年齡。就在這一瞬間,她清醒地意識到,安穩卻一成不變的生活,并非自己內心真正所向往的。僅僅 20 分鐘后,她便毅然決然地做出了 “辭職” 這一決定。
辭職是沖動嗎?
倘若對顧少強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或許就不會這般認為了。
當顧少強的女同事忙著研究菜譜、下班回家做飯時,她卻在絞盡腦汁,思索著如何尋覓一件能讓自己全身心投入、盡情折騰的熱愛之事。
由于鐘情于王菲的歌,她毅然前往酒吧駐唱,一唱便是三個月,每晚從 8 點持續到 12 點。因為都是越劇迷,她可以和媽媽、姐姐一同從鄭州飛往北京,奔赴北京國家大劇院觀看精彩的越劇演出。
當旁人都在省錢攢錢,計劃著買房買車時,她卻“學期攢錢假期花光”。
對生活的不滿足,加之自由、尊重個性的家庭氛圍,讓她在做出辭職決定時,幾乎毫無顧慮。
此后,她拿著11000元的積蓄,開始了旅行生活。
她的足跡遍布敦煌、成都、重慶、杭州、紹興等地,還涉足烏鎮、南潯古鎮、街子古鎮。她并非簡單的旅游打卡,而是全身心地去體會、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感受每一座城市與古鎮的獨特韻味。
三個月后,她被四川青城山下的街子古鎮深深吸引,就此決定定居于此。六個月后,她與此前在云南結識的于夫喜結連理,二人齊心協力,共同裝修、經營起客棧民宿。一年之后,他們愛情的結晶——女兒小魚誕生了。
如果說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是最具浪漫色彩、最為詩意的理想,那么經營客棧民宿,無疑便是王子公主童話故事結束后,回歸世俗的 “柴米油鹽” 生活。
客棧的日常運營極為繁瑣,刷馬桶、洗床單、換床單已然成為每日必做之事。除此之外,“小白”的她還需隨時應對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比如夏夜毫無征兆的停電,又或是客人酒后鬧事等,樁樁件件,都需要她親力親為。
開客棧當然是辛苦的。姐姐有次說要給她寄一條絲巾。她說不行,戴不了,因為她的手太粗糙了,一拿絲巾就掛得都是毛。
不過,開客棧也賦予了她更多的自由,讓她得以探索生活方式的另一種可能。忙碌之時,她全力以赴努力賺錢;閑暇之際,她便靜下心來練字、彈古琴,還會帶著女兒外出散心。除了新疆、西藏,祖國的其他省份,都留下了她和女兒的身影。
特殊時期,客棧生意遭受沖擊,她迅速調整策略,開啟直播,同時開展線上心理咨詢業務,積極拓展收入來源。2021 年,與她一同生活的母親身體抱恙。于是,她帶著母親和女兒重返鄭州。如今,她活躍在短視頻平臺,從事線上心理和家庭教育咨詢工作,還參與脫口秀等多元化的嘗試,不斷拓展自己的人生邊界。
從鄭州出發,又回到鄭州,看似回到了原點。但她真如部分網友所說的,一無所有嗎?
2
真的一無所有嗎?
十年前,她毅然決然地寫下辭職信,一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贏得了網友毫不吝嗇的贊美與羨慕。她仿佛化身成了沖破生活樊籬、追逐自由的勇士,承載著無數人對遠方的憧憬與向往。
時光流轉,從她結婚生孩子,再到經營客棧,最后重返鄭州,輿論的風向卻陡然一轉。曾經那個勇敢逐夢的形象,在部分人眼中淪為了 “向現實低頭” 的反面教材,罵聲如潮水般洶涌而來。一句 “那個說要看世界的人,最終也沒有免俗”,滿含著失望與嘲諷,似乎將她過往的勇敢全部否定。
隨后,更有“離婚”“客棧倒閉”“欠債 60 萬”等負面傳聞甚囂塵上。這些未經證實的消息,就像一把把利刃,刺向她的生活,也刺向那些懷揣著“詩和遠方”夢想的人。一時間,不少人開始感嘆,詩和遠方在柴米油鹽面前,終究是脆弱得不堪一擊,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然而,近日顧少強在面對媒體采訪時,淡定地將這些傳聞一一擊碎。“我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慘,沒有離婚,客棧還在開著,也沒有欠錢。”
但人們心中的疑問并未就此消散:辭掉那令人艷羨的 “鐵飯碗”,她可曾后悔過?
她給出的答案堅定而有力:“遺憾可能會有,但后悔肯定沒有。”這份坦然,讓人不禁對她多了幾分敬意。即便退一步講,假設她如今真的慘敗,身無分文,那又能說明什么呢?難道就能以此證明人不該踏出舒適圈,去追尋別樣的人生風景嗎?
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思維定式,熱衷于從他人的不幸遭遇中匆忙總結所謂的經驗,試圖以此告誡世人和自己:只要避開那些 “錯誤”,就能穩穩地走在 “正確” 的道路上。可生活并非簡單的是非判斷題,哪里有絕對的對與錯呢?結果固然重要,它是我們努力的一種呈現,但過程中的體驗,那些歡笑與淚水、挫折與成長,不才是構成生命厚度的關鍵所在嗎?
顧少強的經歷,與其說是一個關于夢想與現實碰撞的故事,不如說是一次對生活選擇的深度叩問。她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途中有陽光燦爛,也有風雨交加。但她始終未曾后悔,因為她真切地體驗過、感受過,而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3
人生沒有對錯
人生沒有對錯,只有體驗。體驗沒有好壞對錯,體驗只是體驗本身,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顧少強不是第一個出走的人。
56歲那年,蘇敏阿姨鼓足勇氣,帶著一車的自駕裝備,逃離了令人窒息的家。五年時間,她走過了中國230多個城市,也終于離了婚。
顧少強不是失敗的,蘇敏阿姨是成功的,還有很多“出走”的人,她們也許并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沒有收獲巨額財富,也沒有贏得廣泛贊譽。但她們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敢于去嘗試,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換一種活法,體驗到更豐富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圓滿。
正如蘇敏阿姨在視頻中分享的一樣,“我不鼓勵出走,相反希望大家直面各種矛盾和問題”“找尋自我不一定要出走,但一定要在心中為自己留那么一點位置,從現在起關注自己的需求。”
出走,并不是重點,它只是自我探索的一種方式。
真正的重點,在于你清楚思考過以下三件事:
1 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至少要清楚知道,自己不想要怎樣的人生;
2 針對自己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你是否已然做好了充分準備,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去承擔由此產生的所有后果;
3 永遠不要美化你要選擇的未來,更不要美化那條未選擇的路。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岔路口,都會面臨諸多選擇,是安穩度日,還是勇敢逐夢,并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當我們回首往事時,能夠像顧少強一樣,坦然地說,我不后悔。
無論是詩和遠方,還是柴米油鹽,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用心去經營,都能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