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揚言,中企不賣達爾文港,政府就強行收回來!哪有做生意這么玩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明確表態,敦促澳方切實為中國企業在澳投資運營提供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不要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不要把正常的商業合作政治化。
講白了,澳大利亞這是在玩火,生意場上,最講契約精神,簽了合同就得認。
可澳方現在想撕合同,硬把港口收回來,這不是明擺著不講理嗎?
國際上誰還敢信澳大利亞?以后誰還敢往這兒的基建項目砸錢?
修個路、建個港,沒個幾十年合同,誰敢干?外資一看這架勢,估計得繞著走,澳大利亞的投資環境,怕是要變成雷區了。
再說說跟中國的關系,中國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貿易伙伴,鐵礦、天然氣、牛羊肉,哪樣不是賣到中國去的?
中企在澳大利亞的投資也不少,能源、農業、基建,都有份兒。
現在澳方這么一鬧,等于在生意伙伴臉上甩一巴掌,中企心寒了,投資少了,貿易磕磕絆絆,吃虧的還是澳大利亞自己。
北領地那塊,靠著港口吃飯的人可不少,港口要是亂了套,貨運一掉鏈子,工作機會、物流生意,哪樣不跟著遭殃?
澳大利亞為啥非盯著達爾文港不放?還得看看中企這些年在港口干了啥。
2015年的達爾文港可不是啥香餑餑,設備老舊,效率低下,北領地的財政也緊巴巴,壓根沒錢翻新。
聯邦政府呢?直接擺手,說不投錢,港口隨便折騰。
就在這當口,中國嵐橋集團站了出來,掏了5.06億澳元,通過公開招標,拿下港口99年的租約。
這筆錢對北領地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財政一下緩過氣來。
中企接手后,沒光顧著賺錢,而是真刀真槍地干,港口碼頭翻了新,設備全換成現代化的家伙。
效果咋樣?數據說話:2015年,港口貨運量是1600萬噸,到了2024年,直接竄到3000萬噸,翻了個倍。
貨船來來往往,貿易順暢了,北領地的生意越做越大,港口火了,周邊也跟著沾光。
碼頭工人、貨車司機、倉庫管理員,好些當地人靠著港口的活兒養家糊口。
說白了,中企這十年,把一個破舊老港,硬生生整成了北領地的經濟發動機。
這么大的貢獻,澳方咋就看不上眼了?他們嘴上掛著“國家安全”。
可這理由聽著就牽強。十年前中企投標的時候,澳方沒喊不安全;港口跑得好好的,貨運量年年漲,也沒見誰說不安全。
咋到2025年,這“安全”兩字就成擋箭牌了?港口是干啥的?裝貨卸貨,賺點生意錢,非往軍事上扯,邏輯都站不住。
這事背后,藏著更深的貓膩,先說澳大利亞國內這塊,馬上要大選了,阿爾巴尼斯正忙著保自己的位子。
選民喜歡啥?當然是“硬氣”的領導人,于是他拿達爾文港開刀,對中國企業擺強硬架勢,擺明了想在選民那里撈點支持率。
這種把國家大事當競選道具的玩法,短期能唬人,可長遠看,風險可不小。
達爾文港位置關鍵,挨著印太地區,美國老早就看上它了。
過去幾年,美國沒少給澳大利亞念叨,說中企管港口“不靠譜”。
2024年,美國直接拍板,掏了2.7億美元,要在港口建航空燃料儲存設施,擺明了想把這地方變成自己的軍事補給點。
澳大利亞呢?為了跟美國站一塊,寧可跟中企翻臉,也要給美國騰地兒。
這事兒,簡單說,就是澳大利亞在中美之間選了隊,心甘情愿當美國印太戰略的跟班。
可澳大利亞這步棋,下的有點懸,美國自己不出面,澳大利亞沖在前頭干臟活。
可這么干,等于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中企當初可是按規矩來的,墨跡還沒干呢,澳方就想毀約。
澳大利亞要是真把港口強收了,等于在全世界面前喊“我這地方不靠譜,投資得小心”。
十年前求著中企來投,十年后一腳想踹開,這算盤打得也太短視了。
中企的成績擺在那兒,貨運量、就業機會、港口升級,哪樣不是實打實的貢獻?
澳方非要拿“國家安全”當幌子,硬往政治上扯,怕是搬石頭砸自己腳。
港口的貨輪還在跑,碼頭還在忙,生意還在做,可這風波要是沒個妥當的解決,北領地的好日子,怕是得打個問號。
澳方要是非得一意孤行,硬把生意往政治里推,怕是得好好掂量掂量后果了。
資料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