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志愿者服務隊招募中,點擊報名
魯迅作為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已舉世皆知,但不那么廣為人知的是,魯迅在地質礦產方面也有所研究。
1898年,十八歲“走異路”的魯迅離開家鄉紹興,考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大約半年后 (1899年) 即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物鐵路學堂“去學開礦”。
這是一所為培養開礦技師而設的西式學校,課程以礦務為主,鐵路為副,故簡稱礦路學堂。所授科目包含了礦學、地質學、化學、熔煉學、格致學、測算學、繪圖學等等。魯迅是全班年齡最小的一位,學習十分刻苦:當時使用的教材《金石識別》上留下了魯迅很多的聽課筆記、學習心得;他還曾花費大量時間把英國著名地質學家賴爾的《地學淺說》譯文抄錄、裝訂成兩大本,連書中精密的地質構造圖也都細細描摹了下來。此外魯迅的學習也不僅僅停留于理論,還曾去南京青龍山煤礦下礦洞實地勘察。魯迅后來在《朝花夕拾·瑣記》一文中對此有過回憶:“我們下礦洞去看的時候,情形實在頗凄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里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點滴而下,幾個礦工便在這里面鬼一般工作著”。也許這就是在提到自己學習之路時,魯迅所說的:“我首先正經學習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要好一些”。
1902年1月,魯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績從礦路學堂畢業,并獲得金質獎章。同年3月,又以官費留學生的身份赴日留學,先入弘文學院學習。這雖是一所以教授普通科為主的速成教育的學校,但魯迅在完成基本學業的同時仍繼續在礦業方面進行學習與探索。1903年10月,他在《浙江潮》第八期上以“索子”為筆名,發表了《中國地質略論》,所述的內容足使其在中國近代地質學史上留下濃重一筆。
△從東京弘文學院畢業時的魯迅
《中國地質略論》是魯迅首篇地質學論文,全篇不足萬字,以精煉優美的文字詳細敘述了我國的地質勘探史、地域生成、礦藏分布及地質研究現狀等,共分為六部分。這篇地質論文也是我國第一篇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論述我國地質礦產的科學論文。魯迅在這篇論文中摒棄了當時西方地質學和地理科學研究領域中充斥著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地關系論和人類地理學等唯心主義觀點,他的唯物史觀地質思想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也是對當時流毒甚廣的西方“人種優劣論”和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有力回擊。
文章來源:虹口區檔案館《往事》期刊(2024年刊),有刪改。
作者:何昊佩
講述人:范佳
編輯:葛敏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