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三十年沒拍藝術照了”“老了不好看了,怕耽誤你們時間”……這些曾經的顧慮,如今化作了普陀區長風新村街道曹家村居民區30位平均年齡76歲老人眼中的笑意。
近日,曹家村居民區開展了一場“銀發大片”寫真會。在大學生志愿者的鏡頭下,爺叔阿姨們褪去拘謹,化身為鏡頭前的“老小孩”:有人擺出搖滾手勢,有人披上珍貴旗袍……拍攝現場,志愿者們化身攝影師、造型師、燈光師,用專業與耐心打消老人的顧慮。85歲的吳奶奶看著照片驚喜地說:“原來我們還能這么年輕、這么美!”
正如曹家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郭穎所說:“每個老人都有一段故事,當故事沉淀下來,社區就有了溫度。”一場跨越時光的拍攝,不僅定格了老人最美的模樣,更讓“銀發藝術照”成為社區溫情的注腳。
志愿者為老人化妝志愿者為老人拍攝現場溫暖行動的背后,是基層治理工作法——“微格分色”工作法的創新。通過紅、黃、藍、綠四色標簽,曹家村居民區將居民需求精準分類,紅色代表需每日聯系的重點服務對象,例如高齡獨居老人。看似簡單的分類工具,既為基層減負,又讓關懷走心,讓服務從“被動響應”走向“主動關懷”,讓資源從“平均分配”走向“精準滴灌”。
通過黨建聯建紐帶,15位學生志愿者與15位社區老人結成“忘年交”,形成“1+1+N”服務機制。1位志愿者負責日常關懷聯系、1位網格員負責帶教并協調資源、N位醫療、法律等專業人員下沉支持。
在常態化走訪中,華師大志愿者陳暄發現:“老人們珍藏的老照片已泛黃模糊,我們想通過鏡頭幫老人找回年輕記憶。”這場公益攝影計劃的誕生,正是“微格分色”工作法的生動寫照:通過精準識別需求,讓服務從“解決困難”升級為“溫情互動”。
“多格合一”基層治理機制打破傳統行政邊界,讓社區視野從“格內”走向“格外”:當社區工作者走向沿街商鋪、社區單位時,一墻之隔的華東師范大學校外研究生公寓,成了最溫暖的“近鄰”。通過“圍墻內外”的資源整合,高校智庫化作治理“智囊團”,沿街商鋪變身愛心驛站,專業力量嵌入民生服務,新的故事正在悄然綻放。
更值得關注的是,高校將“一站式社區建設”理念融入實踐,將校外研究生公寓打造為社區服務的“前哨戰”。正如華東師范大學帶教老師吳丹說:“讓學生走向真實社區,也是高校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這里,大學生志愿者既是服務者,也是被服務者。他們為老人拍攝藝術照、整理回憶錄,而社區則為他們提供實踐平臺與情感歸屬。
長風新村街道以“繡花功夫”織就社區治理新圖景,銀發笑容與青春腳步在“社區微格”和“綜合網格”間雙向奔赴,讓“老社區”煥發“新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